在古代,人们认为床神是居家保护神之一。床神和灶神、土地神一样,有公婆两位,称为“床公”、“床婆”(或“床母”),合称“公婆母”。民间认为床神的职能是司生育、保安寝,明清时期,家家户户都在年前年后祀床神,而小孩则从出生起至15岁都要拜床母,因传说床母乃是婴儿和少年儿童的保护神。
宋代已流行床神崇拜
大约两三千年前,我们的老祖宗发明了床。自古至今,床的款式和造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过去的罗汉床、架子床、拔步床,到现在的弹簧床、金属床,每一种变化都体现了不同时代的床文化和风俗习惯。
明代文人李渔说:“人生百年,所历之时,日居其半,夜居其半。日间所处之地,或堂或庑,或舟或车,总无一定之在。而夜间所处,则止有一床。是床也者, 乃我半生所共之物,较之结发糟糠,犹分先后者也。”人生始于床而终于床,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床上度过。一张床,承载着人的休养生息和生老病死,在人类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于是,人们对床充满眷恋之情、崇敬之情,甚至认为床是有神灵的。在古代,床神和门神、灶神、土地神一样,也是重要的居家保护神。
床神崇拜始于何时,目前还不太清楚,但起码从宋代开始已流行这种风俗。宋代诗人杨循吉的《除夜杂咏》诗中,就有“买饧迎灶帝,酌水祀床公”两句,描写当时人们在年前祭祀灶神和床神的风俗。“床公”是床神之一,另一位是“床婆”,又称“床母”、“床头婆婆”,床公、床婆合称“公婆母”。
周文王夫妇被奉为司生育的床神
宋代不仅民间流行祭床神,连皇宫内廷也要时不时祭祀一下“床婆子”。
宋人曾三异的《同话录》记载,南宋翰林学士崔大雅夜晚在翰林院值班,宫中皇上突然降旨,令他马上撰写一篇《祭床婆子文》。因从来没写过这种祭文,崔大雅接旨后“惘然不知格式”。无奈,崔大雅只好连夜请左丞相周必大来商讨如何写这篇祭文。周丞相告诉他:“以前宫廷内也有过此类事情,套用祭文常式写即可,你可这样写:‘皇帝遣某人致祭于床婆子之神曰,汝司床箦,云云。崔大雅如释重负,赶紧依样画葫芦起草祭文。
“床公”、“床母”的原型是谁?民间普遍认为,“床公”、“床母”就是周文王夫妇。周文王是周朝的奠基者,他当周人首领达50年之久,活了97岁。《封神演义》说,文王有99个儿子,后又在燕山收养了雷震子,凑成百子之数。因此,民间视周文王夫妇“多子多福”的楷模,把他们祀为司生育的床神。
也有人认为先有“床婆子”,“床公”是后来人们为了给床婆子找搭档附加上去的。
关于“床婆子”的来源,各地的传说不同。流行的说法是,古代有一个姓郭的书生,在赴京参加考试途中遇到一位卖扇的姑娘。两人一见钟情,发生了关系,但没过多久书生突然生病死亡。卖扇的姑娘怕被别人知道,于是把书生的尸体埋在自己床下。后来她产下一子,为了告慰书生的灵魂,经常用酒菜在床上祭拜书生。人们问她在床上拜何神,她说拜“床婆子”,并说这样可以使孩子快快长大。其他人纷纷仿效,从此拜“床婆子”的习俗便流传开了。
潮汕“阿婆”照料皇子有功
受封“育婴之神”
广东潮汕地区有一个传说,宋代时,潮汕有一妇女在哺儿育女和调教孩子方面有一套独特的本领,因此声名远扬。当时,皇宫中有一皇子出生不久便日夜啼哭,不吃不喝,御医束手无策。皇帝老子急了,贴出皇榜,招募民间贤妇进宫调教医治皇子。消息很快传到这位潮汕妇女耳中,她便决定上京一试。说来也巧,自她进宫后,皇子在她的悉心照料和调教后,不但病好了,人也乖了,不再吵闹啼哭。皇帝获悉后龙颜大悦,亲临后宫想嘉奖她。当时,她正在照料皇子,听说皇帝驾到,情急之中,想躲进皇子睡床下,不料把头撞了,顿时昏了过去。等到皇帝知晓,她已气绝。皇帝深为痛惜,遂封她为育婴之神,并且尊敬地称呼她为“阿婆”。
由此可见,床神不仅是司生育之神,也是婴儿和少儿的保护神。舟山人在婴儿出生后第三天,要祭“床公”、“床婆”,当地人叫“洗床”。这一天要用两酒杯合拢蒸糯米,米的上端要放一粒红枣,寓意婴儿“早日成长”。待蒸熟后,供在床神前,然后分送给邻居的小孩,俗称“相谅盏”。到了婴儿满月那一天,还要有亲人手执祭祀过床神的香,引婴儿到海滩与大海结缘。结缘后,仍把床神香插在床头,此俗谓之“大海为床,蓝天作帐”,寓意婴儿长大后,下海不会呕吐,划桨不会晕船。
一些地区把16岁以内的小孩称为“花园内”,认为婴儿从出生起,一直到15岁,都要靠“床母”保护。过去广东揭阳的妇女在孩子出生后第二天,便在床上设“公婆母”神位,一般没有塑像和画像,只在床上摆一只瓷碗供插香之用。祭品一般只用两碗饭、一块猪肉、两只染红壳的鸡蛋和几个粿品,放在床上的簸箕中,不但母亲祭拜,还要抱着婴儿跪拜。以后,逢年过节,都要在床上祭拜“公婆母”,直到孩子15岁“出花园”。每当小孩生病时,也要在床脚两端焚香化纸,祈求“床公”、“床婆”保佑平安。
以酒祀“床母” 以茶祀“床公”
既然床神为管生育之神,结婚当然也要拜床神。
过去很多地方男女结婚时都有“安床”习俗,即在婚礼举行的前几天在洞房内安放新床,其位置要根据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门位、窗位、神位来决定,忌与桌、柜、橱相对,忌床头在窗下,忌床上有横梁,忌床对面有镜子。
安床要选择吉日良辰进行,安床后,当晚要拜床神。明、清时期此习俗十分流行,结婚安床拜床神,反映了人们希望婚后夫妻和睦、早生贵子的美好愿望。如果娶填房也必须祭祀床神,目的是祈求前妻亡魂不要干扰新娘,保佑平安。
传说“床母”的生日是七月初七,这一天傍晚,家中有儿童的家庭,便叫小孩在床边拜“床母”,供品包括:油饭、鸡酒(或麻油鸡)、“四方金”和“床母衣”。拜“床母”时间不宜太长,不像平常祭拜要斟酒三巡。供品摆好,香点了之后,就可以烧“四方金”和“床母衣”,烧完即可撤供。拜祭时间不能太长的原因是民间传说“床母”必须全心全意照顾小孩子,不能花费太多时间享用祭品。另一种说法是如果撤供太晚,小孩容易养成做事拖拖拉拉的习惯。还有人认为祭拜“床母”不可用酒,否则“床母”会喝醉酒睡着了,忘了照顾小朋友。
旧俗过年前后也要祭拜床神,目的是“祈终岁安寝”,可见床神还有管睡眠的职责。有的地区在除夕祭灶神后,接着祭床神。有的地区在上元日后一日,即农历正月十六祭床神。祭床神时,置茶酒糕果于寝室,在床头、床尾焚香,但不点蜡烛。
床神有“床公”、“床母”之分,祭拜时供品有所不同。清人顾禄撰写的《清嘉录》称:“荐茶酒糕果于寝室,以祀床神,云祈终岁安寝。俗呼床神为床公、床婆。杨循吉《除夜杂咏》云:‘酌水祀床公’。盖今俗犹以酒祀床母,而以茶祀床公,谓母嗜酒,公癖茶,谓之‘男茶女酒’。”原来“床母”贪杯,“床公”好茶,所以人们投其所好,以茶祀“床公”,以酒祀“床母”,希望这两位“公婆母”保佑自己一年到头安枕无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