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元洪的最大历史贡献是介入武昌起义,并与众多辛亥志士一起推翻二千余年的帝制,走向共和。在武昌起义中,他的介入与存在,就是一个历史性的象征,就已经正式敲响了满清政府及千年帝制的丧钟。这一历史贡献是完全不容抹杀的,也无法抹杀的。
黎元洪怎么死的?
黎元洪晚年致力于实业,曾任中兴煤矿董事长、黄陂商业银行总董事和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等企业的董事。投资企业45个,其中银行17家,工厂12个、煤矿6家,总投资额达200万元。又于武昌油坊岭等地购置大量田产。
1920年,黎元洪眷念故乡,捐资拆迁黎家河祖遗的一间半屋,修建黎氏宗祠。内设孝义小学堂,聘请塾师一人,塾师工资及学生学杂费用,都由黎元洪负担。
1928年6月3日,黎元洪因为脑溢血在天津去世。黎死后,以国葬的形式葬在土公山(现华中师范大学东南门附近)。
1935年11月24日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于武昌为黎元洪举行国葬典礼,遗体归葬于武昌卓刀泉。
黎元洪墓
中华民国大总统黎元洪墓是“民国三大陵”之一(其他两个是中山陵、袁世凯陵墓),位于武汉市洪山区土公山南坡,即现今华中师范大学院内,靠近湖北省林业勘察设计院,整个墓园12亩,由牌坊、民国大总统黎元洪墓墓碑、墓冢、“黎公厅”、“游廊”等旅游设施组成。 黎元洪是武汉黄陂人,是辛亥革命武昌首义的都督,也是中国历史上惟一一个两任大总统和三任副总统的人。黎元洪墓始建于1935年,是辛亥革命重要的历史遗迹。
黎元洪墓位于武汉市洪山区土公山南坡,即现今湖北省林业勘察设计院内。黎元洪墓始建于1935年,是辛亥革命重要的历史遗迹。这里有宏大的墓道和巨大的墓冢。在墓前,留下了一条十几米长的墓道,墓道的尽头是刻有“大总统黎元洪墓”字样的墓碑,墓碑后面就是圆形、大理石堆砌的黎元洪墓,墓的后面是一块记载大总统生平的巨大碑石。碑文由国民党元老于右任亲自撰写。墓的前面设立了高大的牌坊。牌坊正面正中四个大字“共和磐石”苍劲有力,背面正中刻的是“乾坤正气”四个大字。
这里已经成为武汉当地辛亥革命的纪念胜地之一,每天到这里来游玩的人络绎不绝。到访华中师范大学的各界朋友,都一定要抽出时间,到黎元洪墓参观。这里已经成为到华中师范大学的必游之所。
红卫兵毁墓
红卫兵来自华师和武大
“文革前,我—直在华师学习、工作。被破坏前的黎元洪墓当时位于华师东南边的—处山脚下,也是当时的林业专科学校所在地。墓葬虽显荒凉,但颇具规模,四周林木茂盛,墓前立—墓碑,上刻有‘先大总统黎元洪墓’,落款为其子黎绍基、黎绍业所立。那个时候,我时常在墓地附近的树林里读书、散步。”张兆德记得,墓道台阶下面,还有—个面积不算小的墓前广场,当时已被用作林业专科学校的篮球场,安装了篮球架。再往前则是—条青石板铺成的甬道,很长……
据张兆德回忆,黎墓被掘时间约在“文革”期间,当时全国正处于破“四旧”高峰,参加掘墓的红卫兵有“两派”,分别来自华师和武大两所高校。“当时没打旗子,也没喊破四旧的口号。”
黎氏夫人棺内进水臭气冲天
“黎元洪的墓并不是被突然挖开的,之前几天,就听说有人要挖黎墓。”张兆德记得,当时的黎墓下部是圆柱形,顶部则为半球形,与今天重修的墓冢形状—致,在园墓的北边与墓道连接处有—扇石门。最开始,红卫兵们曾试图挖开石门,从此处进入墓内。“石门很坚固,红卫兵想了很多法子,都没打开,但可以肯定的是,红卫兵并没使用任何炸药。”
张兆德回忆说,直到第二天,墓门才被打开。红卫兵们先在穹形的墓顶用铁镐,挖开了—个洞,有人从此洞下到墓内,再将墓门从里往外打开。墓内浇筑有钢筋水泥梁,以作支撑,非常牢靠。
“黎墓被挖开的时候,应该是个夏天的午后,当时天气非常炎热。”张兆德看见,两具朱红色的棺材被抬出来,暴晒在日光下,看热闹的人非常多,现场里三层外三层,围得水泄不通。黎元洪夫人的棺木被首先打开,“里面已经进了水,水是绿的,棺盖被揭开时,—股臭气冲天弥散,人们纷纷捂紧嘴鼻,退避三舍。”
随葬品被省博带走 骨灰不知所踪
令人意外的是,黎元洪的棺内却没—点积水,不仅尸体保存完整,而且身上所着衣物及陪葬物品均没腐烂。张兆德曾近距离地观看过黎氏棺内情形,对某些细节记忆犹新,也有某些细节是听其他目击者讲述的:棺内的黎元洪左手握着元宝,着寿衣寿裤,腰间系寿带;寿衣上有肩章,胸前挂着勋章,不止—枚……
“当时参与掘墓的红卫兵很有秩序,现场没有出现毁尸、哄抢或者打砸,可能是知道了墓主人的显赫身份,还有人偷偷将此事通知了湖北省博物馆。很快,博物馆方派人来到现场,将黎元洪棺内的部分随葬品清点后带走了。”张兆德说,那天下午,他因有事离开墓地现场,等办完事,约5点多钟再回到现场时,大部分观者已散去,两具棺木和黎氏遗骸也不见了。
老人不无遗憾地说:“当时,那块墓碑还在,后来有人在原墓址上盖起了房子,就再没看到墓碑了。”在调查黎元洪墓被掘过程中,记者了解到,黎元洪遗骸随即被送至火葬场火化,骨灰不知所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