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郎才尽”这一成语大家都很熟悉,说的是南朝江淹少年之时以文才著称,晚年却诗文无佳句,人们便说他的才华到了尽头。后来常用“江郎才尽”比喻才思枯竭。那么,“江郎才尽”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江淹才尽的原因又是怎样的呢?这两个问题一直是后世学者争相讨论的热门话题。江郎才尽的主人公是江淹,江淹乃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而江郎才尽的意思是说江淹的才华没了,据悉他曾梦到一位名叫郭璞的男子,对方称有支笔落在江淹这里,于是江淹将自己的五彩笔给了郭璞,梦醒之后,江淹便再也写不出好诗句了。
江淹是南朝文坛颇负盛名的文学家,其文才为时人称赞不已,他的《江淹集》入选钟嵘《诗品》中的“中品”,仅排在文学大家谢眺之后,而名列范云、丘迟、任昉等文学家之前。江淹的诗歌虽谈不上千古风流,但在当时却独具风韵,他的文学素养和文学表现功力都相当不凡,尤其是他作的《恨》、《别》二赋,更是直击人心的上乘之作,备受读者青睐。但就是这样一位在当时的文坛有着广泛影响的文学大家,却突然才思减退,再也写不出令人倾心的佳作来,实在令人惋惜。江淹才尽后,人们议论纷纷,继而生出各种耸人听闻的传说来。
关于“江郎才尽”这一典故,讲得比较完整的文献是《南史 江淹传》:
淹少以文章显,晚节才思微退,云为宣城太守时罢归,始泊禅灵寺渚,夜梦一人自称张景阳,谓曰:“前以一匹锦相寄,今可见还。”淹探怀中,得数尺与之。此人曰:“那得割截都尽!”顾见丘迟,谓曰:“余此数尺既无所用,以遗君。”自尔淹文章踬矣。又尝宿于冶亭,梦一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吾有笔在卿处多年,可以见还。”淹乃探怀中,得五色笔一以授之。尔后为诗绝无美句,时人谓之才尽。
《南史》收集了许多小说家的记载,像这样颇具传奇色彩的故事,自然是小说家猎奇的对象。“江郎才尽”的故事,在江淹同时代人钟嵘的《诗品》中也有记载:
初,淹罢宣城郡,遂宿冶亭,梦一美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我有笔在卿处多年矣,可以见还。”淹探怀中,得五色笔以授之。尔后为诗,不复成语,故世传江淹才尽。
钟嵘与江淹同为南朝人,他对江淹的生平事迹应当是比较了解的,因此他对“江郎才尽”的记载必然是当时广为流行的传闻,真实度较高。
接着,再来聊聊大家都非常感兴趣的另外一个问题:“江郎才尽” 的原因到底是怎样的呢?
第一,江淹在仕途上越走越顺,后来还当上了大官,处富贵之境而导致诗思枯竭。如明代学者王曲就说:“文通裂锦还笔人梦以来,便无佳句。人谓才尽,殆非也。”
第二,江淹入齐之后对新诗派那种讲究声律、竞写艳情的作风不满,但他又无力与之抗衡,故愤而搁笔以示抗议。清代著名诗评家王夫之十分赞同这一观点,他说:“文通于时,乃至不欲取好景,亦不欲得好句。胍胍自持,一如处子,唯循意以为尺幅耳。此其以作者自命何如也。前有任笔沈诗之俗誉,后有宫体之陋习,故或谓之才尽。彼自不屑尽其才,才岂尽哉?”
第三,江淹曾作《报袁叔明书》一文,他在文中写道:“容貌不能动人,智谋不足以自远。幸以盗窃文史之末,因循卜祝之间。故俛首求衣,敛眉寄食耳。”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江淹性格中某些真实的东西,那就是他对自己的才性缺乏自信,甚至存有严重的自卑心理。一个缺乏自信的文学家,还能写出佳作来吗?自然是很难。
总之,无论“江郎才尽”的真正原因如何,好在江淹留给后世读者不少佳作。从这一点来说,我们也应该对他赞赏有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