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儿知识大全 育儿综合内容页

李兰娟为什么没有入选共和国勋章,李兰娟院士抗击疫情的故事

李兰娟,女,汉族,中国党员,1947年9月生,浙江绍兴人,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感染性疾病诊治协同创新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国际著名传染病学专家。她长期致力于新发突发感染性疾病的临床诊治与科学研究,早在抗击非典(SARS)和禽流感疫情中就卓有建树,并研制出李氏人工肝系统等重大原创成果。2020年,她再战新冠肺炎,为武汉人民带去浙江经验,为我们中华民族注入“抗疫必胜”的信心与力量。正所谓“潮涌暗涛未肯平,疫情似魔覆众生。归期暂罢赴前路,己任犹怀逆向行。国士无双危地立,春风何日九州倾。遥思家人团圆处,忧患关头寄望卿。”

新冠突袭,李兰娟院士日夜拼搏在抗疫的最前线

回首疫情爆发初期,李兰娟院士最先建议武汉“封城”,时至今日,坚实的科学证据显示“封城”为减缓新冠传播发挥了关键作用,她证明了“封城”依然是当今全球防控新冠传播的推荐举措。

中国近代女英雄秋瑾在诗中写到,“浊酒不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李兰娟院士作为一名忧国忧民的科研学者,当新冠疫情发生后,她第一时间随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赴武汉进行实地调查,并对疫情进行研判;并在随后由李克强总理主持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详细汇报了新冠病毒的特点,并就加强疫情防控与救治提出了要严格隔离和防控等具体建议,其中包括“封城”的重大建议。在科研方面,她带领团队发掘新冠病毒感染致死等流行病学规律;成功分离出新冠病毒毒株,为后续药物筛选和研发、疫苗制备奠定了重要基础。

“报国尽绽芳华美,纾难甘施大爱真。砥柱中流肝胆照,力克时艰建殊勋。”2月1日凌晨,李兰娟院士带着“浙江经验”率队再次奔赴武汉。她重点着眼于重症危重症病人的救治,创造性地将基于长期临床实践的“四抗二平衡”救治模式和人工肝系统应用到武汉的危重病人抢救中去,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疗效和成就。

在武汉最艰难的日子里,李兰娟院士始终坚持不懈的战斗作风,每天与一线医务人员共同奋斗,白天在医院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协调讨论救治方案,同时还为远在家乡浙江的新冠肺炎患者进行远程会诊;晚上继续与团队攻关科研难题,与狡猾的病毒角逐赛跑。直至3月31日,李兰娟院士率队凯旋,日日夜夜在武汉连续坚守两月余,挽救了众多危重患者生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基于在传染病领域长期杰出工作,以及在本次新冠疫情中的突出贡献,李兰娟院士是坚毅逆行的民族脊梁,是果敢智慧的国家栋梁,是当之无愧的人民英模。她带领团队不仅战斗在武汉前线治病救人;更为众多国家防疫提供了珍贵科学指导,彰显顶尖医学专家的高超医技与伟大的白求恩精神。

像过去的18天来一样,李兰娟院士上午8时30分准时抵达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国家医疗队指挥中心,准备查房。这一次,记者获准独家跟随李兰娟见证全程。

自2日凌晨率医疗队抵汉,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李兰娟开启固定作息模式:赴东院与其他医院会诊、回驻点撰写文字材料及远程指导实验室工作。

2月20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李兰娟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重症ICU病房查房,了解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治疗情况。图为李兰娟院士走进更衣室前。

“红区”,抗疫医院中重症隔离病房的别称。20日,73岁的李院士要进入“红区”重症监护室(ICU),探视8位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病情。

工作人员按铃打开更衣室大门后,李兰娟第一个走了进去,待记者再次见到她已是缓冲区内。

她全身被白色防护服裹严,仅露出护目镜下的双眼。助手在其防护服前胸和后背用马克笔写上姓名帮助辨认。为鼓舞同事士气,她建议在后背名字下方添上“加油”二字及感叹号。这天正巧是其团队成员张园园生日。李兰娟拿过笔来,特意在她衣服上写下“祝园园生日快乐”。

戴上两层手套扎紧袖口、撕开防护衣胸前封条粘紧缝隙、盖上防护面罩……10多道措施检查完毕,李兰娟的防护达到“红区”查房标准。

隔着“红区”玻璃窗及监视器,记者看见李兰娟走进第一间病房。站在床旁,她同病患做手势沟通、给予鼓励安慰,与同事了解人工肝治疗及病人情况,并观察治疗设备显示仪。

大约十分钟后,李兰娟出来再沿走廊一间间进行查房。有病患注意到李院士前来查房,向其表示由衷感谢。

武大人民医院东院目前有患者700余人,其中大多为重症及危重症病患。据院长肖红军介绍,目前对这些病例治疗趋势整体向好。院士团队用人工肝等技术进行积极治疗,有8例病人已从危重症向重症转移。李兰娟团队将应对其他疫情总结的“四抗二平衡”治疗方案应用于武汉。

“有几位病人经人工肝的治疗已明显好转,其中一位估计明天就能转出ICU。”李兰娟结束查房后透露,之前已有3位病患转出ICU;病区内还有4至5位病况均出现好转、程度不一,2位危重患者尚未脱离危险期、炎症明显。“当前最重要是争取时间。”

脱掉防护装备,李兰娟面部的压痕清晰可见。她说,ICU集中了全院病情最严重的病人,进入“红区”查房、面对面交流是增加他们信心的一种方式。“这也有利于我直接了解他们的情况,更好地与同事们讨论、制定治疗方案。”

据其团队成员、树兰(杭州)医院副院长汤灵玲介绍,院士每天行程满档,“早上8点就开始工作,最近已连续几天凌晨2点睡觉了”。

据通报,武汉市19日新增确诊病例615例,湖北全省经核减确诊病例新增349例,两项数字相较近期出现较大下降。李兰娟对此指出,当前各级政府控制疫情措施的力度是很大的。按照此趋势下去,不用太长时间,武汉的疫情是能够控制下来的。

肖红军表示,从东院近期治疗情况亦能感受疫情向好的趋势。该院发热门诊人数日趋减少,19日仅17例;病患向重症、危重症发展趋势得到控制;轻症患者核酸检测转阴数量增多,目前有100多例转阴及出院。

李院士还称,出院人数逐渐增多是各方辛苦努力的结果,我们的诊疗效果正开始显现。

不过,当前疫情形势依旧严峻。接受中新社记者数次专访,李兰娟均提及“传染源发现和控制”的重要性:武汉应继续保持社区排查力度,控制人传人,防止病患疏漏,保证“外面的安全”。“底牌要清,否则(疫情)还会蔓延。”

“如果所有的感染病人都找出来了,那才是‘拐点’到了。”在李兰娟看来,不能仅从确诊、疑似病例等数据下降来判断疫情。不把传染源彻底、仔细找出,“谁都难说‘拐点’”。

回到指挥中心已过中午12时,换回棉袄的李兰娟走到洗手池旁再次将双手清洗、消毒。查房完毕,她一天的工作才刚刚开始。

李兰娟抗疫情事迹 李兰娟院士抗击疫情的故事

李兰娟被刷屏了!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这位73岁的女院士毫不犹豫地奔向战“疫”第一线,率先提出武汉封城。眼下,她正和她的团队在疫情一线不停奔波。这也是她2003年与非典、2013年与H7N9作搏斗后,又一次奔赴战“疫”最前线。

李兰娟,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绍兴籍著名传染病学专家。

日前,记者采访了李兰娟的一些同事和乡人,还原她在这些天里马不停蹄地逆行武汉,大无畏战“疫”的故事。

1月25日,大年初一,柯桥区夏履镇夏履桥村,夏履东江犹如一条玉带穿村而过,江水清澈轻缓,错落有致的民房倒映在江面上,构成一幅美丽的江南水墨画。

晚上6点,一辆浙A牌照的汽车驶入夏履桥村。车上下来的正是李兰娟院士和她的爱人郑树森院士、儿子郑杰。

每年春节,她一定会抽空回家乡和亲属团聚,吃上一顿团圆饭。但今年这顿团圆饭,才吃了1个小时,全家人就匆匆赶回杭州。

夏履桥村党总支书记邱建忠闻讯前去看望李兰娟院士。干练的短发,亲切的笑容,还是熟悉的那个李兰娟,不过,她的面容里却透露着一丝疲惫。

这些天,在战“疫”打响后,李兰娟一直奔波于前线:

1月18日,受国务院、国家卫健委委托,她与钟南山院士等一行6人抵达武汉,听取了武汉方面的情况汇报,并查看现场。在武汉,李兰娟作为国家级专家,提出了对疫情的判断,尤其是武汉要采取“不进不出”措施、冠状病毒感染要作为乙类传染病甲类管理等重要建议。

1月20日上午,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李兰娟和钟南山参加了会议。会上,李兰娟就加强疫情防控与救治等提出具体建议。

1月22日,她向国家建议武汉必须严格地封城。次日上午10点,武汉市就实施了这一措施。

1月22日,凌晨2点,她连夜从北京赶回杭州。早上8点,她准时出现在医院的门诊病房为患者看病。

1月24日,她再次赶赴北京,参加科技部召开的关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研究的会议。当晚也就是除夕夜9点多,她从北京返杭,年夜饭是在机场吃的一份水饺。

夏履镇党委书记、镇长趁着李兰娟回乡的机会,前去拜访这位夏履乡贤,一番寒暄,交谈了半个小时,李兰娟院士三句话不离疫情。

“从李院士的话中,我们能感受到,抗击疫情刻不容缓。她与病毒在赛跑。”邱建忠说,往年春节,李兰娟院士一般都要在老家住上几天,今年很特殊,吃完团圆饭后,就又去为疫情奔波了。“她还再三叮嘱我们,叫家乡人民小心病毒,做好防范工作。”

李兰娟曾说,她是夏履的儿女,她的根在这里。

夏履镇党委宣传委员张成炳告诉记者,每年母亲节,李兰娟院士都会带着一帮乡贤名医聚集在夏履镇卫生院,为父老乡亲开展义诊。这个活动已经坚持了四五年。在李兰娟院士的关心和支持下,夏履镇卫生院与浙大一院也在开展业务往来。

柯桥传媒集团记者叶红曾经通过电话采访过李兰娟。“李院士很忙,通过相关部门帮忙联系后,她打电话给我。电话那头,第一句话是:‘你好,我是李兰娟。’一口绍兴味的普通话,让人感到非常亲切。李兰娟的微信名就叫‘夏履桥’。”叶红说。

李兰娟抗疫情事迹 李兰娟院士抗击疫情的故事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号角早已吹响。在这场没有人可以置身事外的人民战争中,涌现出了无数感人肺腑的英雄事迹,李兰娟是其中之一。

武汉新冠肺炎疫情消息曝出,北京震动、全国震动、世界震动,李兰娟和钟南山一起,受国之所托,逆行武汉考察疫情。多年的经验让李兰娟感受到事态之严重,她向武汉政府提议“不进不出”。随后,她果敢地向中央建议“武汉必须封城”。

封城,在中国的疾控史上,从未有过,连2003年非典时期也没有。万一疫情没什么大事,李兰娟一生的名誉和声望恐都将毁于一旦。她不是不知道事关重大,但在她心里,人民高于一切,生命重于泰山。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那天起,她的万千关切集中于病患、防治和不断变化的疫情、疫情、疫情。

她,冒着感染的风险,武汉北京杭州三地跑,出诊开会出差,抽空接受采访,释疑解惑坚定信心,每天睡眠不超过3小时。

她,在千家万户高举起团聚酒杯的除夕夜,从北京参加完疫情会议返回杭州,在机场吃了份饺子,这就是年夜饭,这张照片流传出来,人们再一次为她动容。

她,73岁的老院士,却坚持带队去驰援武汉,“这一次,我来当一个医生,武汉有很多危重症患者,需要人工肝等支持治疗。”“战‘疫’不成功,我就不撤兵。”

有网友慨叹,钟南山、李兰娟是可以托付国运的大医,与其称之谓院士,不如誉之为国士,发大医国士之良知灼见,一能断论新型冠状病毒人传人;二敢第一个提出建议封城;三是亲赴第一线抗击病毒。

鲁迅先生说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 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倘若先生在世,他必会赞誉这位绍兴老乡为巾帼英雄、新时代的民族脊梁。

“这次疫情结束以后,希望国家逐步给年青一代树立正确的人生导向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把高薪高福利高地位留给德才兼备的科研、军事技术人员,让孩子们明白真正偶像的含义……”这是李兰娟的建议,也是她的肺腑之言。

“粉”她,李兰娟,你的样子,真正的时代偶像!

也许我想说的与这次评选无关,也许还会引起一些人的不满或攻击,但我还是要实事求是的提出我的看法。

李兰娟为什么没有入选共和国勋章,李兰娟院士抗击疫情的故事

李兰娟院士在这次新冠病毒的全民抗疫中,确实为国家与人民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相对于钟南山院士的定海神针之作用,无疑而居其次。她是在钟院士确认新冠病毒的前提下而提出了应急反应措施及相关治疗方案方面,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钟院士,是我国著名的病毒专家,他的专家名号不是浪得虚名,而是在非典抗疫中就闻名世界而得到公认的,他对国家与人民的贡献可以说是不可估量的。

李兰娟为什么没有入选共和国勋章,李兰娟院士抗击疫情的故事

李兰娟院士,也是这方面的专家,在这次新冠病毒抗役中被全国人民所熟悉。但在之前,只有少数人知道她还是一位民营企业家。树兰医院是她夫妇名下的民营三甲医院,在浙江等地已先后设立数家。据我所知的在浙江安吉投资建设的树兰医院还兼开发了房地产,今年已结定并开始销售。当然,这并不影响她在本次抗疫中对国家所作的贡献。

综上,“共和国英雄”“国家荣誉称号”是国家对无私奉献,为人民作出巨大贡献的英雄式人物的最高奖项,这不仅是里程碑式的,更是国家精神的树立与传承。所以,钟南山院士当之无愧!

李兰娟为什么没有入选共和国勋章,李兰娟院士抗击疫情的故事

仅代表个人之见,并无其他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