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影前,通常我会去看这部电影的制作团队,然后再决定究竟看还是不看。也许正像徐峥说的,一部电影是需要经过很多年的推敲,不能凭我们的感觉就去断定这部影片究竟是好是坏。影片背后的寓意,所包含的社会价值,其中所凸显的艺术价值,其实都是一部影片的评判标准。
关注这部影片,是因为导演彭发,他不仅是导演,也是编剧,也是一名剪辑师。通常情况下,我对剪辑师有莫名的好感,因为他负责一部影片直接的艺术美感,这种美感是电影最表层的皮肤,是与观众直接触碰的内容。
2002年,凭借恐怖惊悚片《见鬼》获得第22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剪辑奖提名。2005年,知道见鬼第二部续集《见鬼10》,2010年,执导惊悚恐怖片《童眼》,除此之外,2013年的惊悚片《逃出生天》2015年的《探灵档案》。他参与制作的影片可以说都获得了业界的一致好评,尤其是在国产恐怖片不太景气的情况下,他还是如同一缕清风,给观众带来了不少新鲜感,和别样体验。
剧情其实比较简单,没有特别精巧的伏笔和设计,简单的三段故事拼凑成了一部电影。第一段故事是说一个女孩和男朋友正发展着地下恋情,但是,突然有一天,警察却来到女孩家中告诉她,她的男朋友已经死了很久了。第二段故事是说一个女孩所住的对楼每天晚上都出现同一频率的灯火,但是和她夜夜灯火对谈的南横却仿佛和另一个女生有着不能说的秘密。第三段故事是说一个男人经常看到对面楼有个女人惨叫求救,但是当他通知警察进行解救的时候,却发现房间内空无一人。总体上来说前45分钟的叙述,就是在说这三个故事,影院中的很多人不明白这其中有什么因果关联,也有很多观众直言为何看得云里雾里,并不知道说什么。最终在电影的后面,总算交待了一个关于主人公童年的背景,好歹算是一点补偿吧。
看过评论,大多数观众在一开始并没有明白这部影片想要说什么。对于前45分钟,基本上感受不到本片的核心。大多数观众认为,这部影片既然打着惊悚悬疑旗号,明显是不够格,难道是现在恐怖片都在玩的套路?或者我们误解它了?这是一部文艺片?
其实,从某些角度上来说,这部影片是成功的。因为它旨在要唤起社会对妄想症这一类人群的关注,这其实是一种现代社会的问题,加强对社会年轻人的关注,这是一个特殊的人群,他们的情感生活和精神面貌在这部影片中被放大,然而,作为一部院线,这种主题虽然很好,但是对于观众群体的把握,以及对于影片的情节和逻辑设置却并没有做好。一个重度失眠患者,机械的应对社会和工作,用小丑图像掩盖内心的寂寞,一个很有女人缘的男人,却和恋人疏于沟通,变得多疑、冷漠。一个对男人缺乏安全感的女性,用身体作诱饵,产生幻觉。这些人物都可以说是一些特例,将我们生活中的这些问题严重化。但是实际上这种创意是好的,但是观众其实并没有产生这种共鸣。
有些影片是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有些是带有历史凝重感,而有些影片是有某些预见性的,彭发的《妄想症》很显然就属于后者。对于观众而言,这三个人物都远离了我们的生活,他们只是一个特殊群体,然而这个群体与我们日常的生活并没有什么必然关联。因此,将这种现象衍生成为一种恐怖题材的电影确实有些牵强。现在国产的恐怖影片就有两种问题,一种就是刻意的追求恐怖画面,结果做出了喜感。第二种就是刻意的追求心理恐惧,但是又拍成了一部文艺科教片。这部作品颇有文艺范,当然,那种心理的恐怖也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对于一部院线影片来说,做到口碑和票房双丰收确实不易,因为网民这张刁钻的嘴是众口难调的。但是实际上网民却是最真实,院线影片的收入来自于社会上的每个人,如果这并不是一部适合大众观看的影片,那么走院线又有什么意义?我很认可彭发的实力,这部片子,可以说是国产恐怖片中的一部良心之做,但是,方向似乎走错了。对于这样一个题材,如何把握的准,并不晦涩,也并不浮于表面,这个需要下功夫了。
从电影院走出来倒是并没有太大的感觉,门口的影城旁买了两块钱的臭豆腐,几个章鱼烧,这部影片没有给我太大的感觉,又是一部说不上好,说不上不好的作品。作为我本人,对于那种能让我兴奋的影片早已期待已久了。
本文乃鑫晓秀授权尚之潮独家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支付稿酬,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