凛冽lǐn liè 解释:凛冽 lǐnliè[piercingly cold; bitingly cold; intense cold] 寒冷刺骨 北风凛冽,大雪纷飞 引用解释 1.极为寒冷。 晋 傅咸 《神泉赋》:“六合萧条,严霜凛冽。” 唐 李白 《大猎赋》:“若乃严冬惨切,寒气凛冽, 不周 来风, 玄冥 掌雪。” 元 杨显之 《酷寒亭》第三折:“当日箇天时凛冽,怎能勾身上温和。” 清 陈梦雷 《孟冬寒气至》诗:“严冬变气候,寒威何凛冽。” 叶圣陶 《一篇宣言》:“天气本来已经寒冷,这当儿尤其觉得凛冽,好像换穿了单衣似的。” 2.形容态度严肃,令人敬畏。《资治通鉴·唐高祖武德二年》:“﹝ 皇泰主 ﹞颜色凛冽,在廷者皆流汗。” 胡三省 注:“言严冷也。” 清 钱谦益 《母郑氏封太安人》:“官某之母,天与柔嘉,人推贞淑,凛冽誓夫,辛勤教子。” 郭沫若 《屈原》第一幕:“我希望你要能够像这橘子树一样,独立不倚,凛冽难犯。”
凛然lǐn rán 解释:凛然 lǐnrán(1) [awe-inspiring]∶恐惧、畏惧 众官凛然 (2) [stern]∶整肃而又可敬又可怕 凛然正气 引用解释 1.严肃;令人敬畏的样子。或形容表示敬重或惊恐的神态。《孔子家语·致思》:“ 夫子 凛然曰:‘美哉德也!’”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赏誉》:“ 济 先略无子姪之敬,既闻其言,不觉凛然,心形俱肃。” 唐 刘禹锡 《蜀先主庙》诗:“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宋 苏辙 《贺致政曾太傅启》:“付青简以遗事,追 赤松 而并游,大节凛然,四方仰止。”《水浒传》第六七回:“ 宋江 道:‘吾观 关胜 义气凛然,始终如一,军师不必多疑。’” 明 方孝孺 《贫乐窝记》:“戚然若蒙不洁而恐人之觉也,凛然若临百仞之渊而忧其坠也。” 魏巍 《东方》第六部第三章:“这位‘石头老人’的姿态十分傲慢,显出一副凛然不可侵犯的样子。” 2.形容寒凉。 唐 孟郊 《杀气不在边》诗:“杀气不在边,凛然中国秋。”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十三:“夏天清暑展开,可以满室凛然。” 清 昭槤 《啸亭杂录·癸酉之变》:“ 庆公 又命长枪手数十拒守 西华门 洞,终夜间寒风凛然。”
威风凛凛wēi fēng lǐn lǐn 解释:威风凛凛 wēifēng-lǐnlǐn[majestic-looking;with great dignity;awe-inspiring] 形容权势显赫,令人生畏。亦称“威杀气” 引用解释 1.形容声势气派令人敬畏。 元 萨都剌 《伤思曲》:“将军容,丹砂红;威风凛凛盖世雄。”《水浒传》第十三回:“ 杨志 看那人时,身材七尺以上长短……威风凛凛,相貌堂堂。” 沙汀 《困兽记》二三:“他威风凛凛的退出去了。” 2.指声势气派壮大。 刘真 《春大姐》:“孩子和妇女们都自动加入了这威风凛凛的队伍。”
凛
凛 lǐn
〈形〉
(1) (形声。从仌( bīng)冰。禀( bǐng)声。本义:剌骨的寒冷)
(2) 同本义 [cold]
癛,寒也。从欠,廩声。字亦作凛。又作懔。——《说文》
其性为凛。——《素问·五运行大论》。注:“寒也。肾之性也。”
寒则凛冻。——《风俗通·究通》
凛凛寒风升。——潘岳《悼亡诗》
凛秋暑退,熙春寒往。——潘岳《闲居赋》
(3) 又如:凛冽(非常寒冷);凛栗(因寒冷而颤抖);凛秋(寒冷的秋天);凛气(寒气);凛寒(寒冷)
(4) 严肃而可敬畏 [severe; awe-inspiring]
凛者,颜色惧貌。——《埤苍》
凛凛四百余兆之国民。——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5) 又如:凛凛敛敛(威严而使人敬畏的样子);凛如(严肃);凛严(严肃);凛畏(敬畏);凛如(令人敬畏);凛严(敬畏的样子)
(6) 畏惧 [afraid]
凛乎其不可留也。——苏轼《后赤壁赋》
(7) 又如:凛畏(畏惧);凛栗(恐惧;惊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