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词_一字怎么组词
发布时间:2024-04-30 作者:用户上传 育儿知识大全 yuerzhishi.com
不一、不一、不一定、惩一儆百、初一、打成一片、大吃一惊、单一、第一、第一把手、第一流、第一手、第一线、独当一面、独具一格、多此一举、独树一帜、独一无二、耳目一新、翻一番、风靡一时、风行一时、风行一时、付之一炬、更胜一筹、功亏一篑、孤注一掷、合一、轰动一时、焕然一新、划一、毁于一旦、浑然一体、济济一堂、进一步、九牛一毛、九死一生、决一雌雄、举一反三、捞一把、老一辈、老一套、灵机一动、灵机一动、乱作一团、面目一新、莫衷一是、目空一切、年复一年、千钧一发、千篇一律、漆黑一团、清一色、七一、融为一体、如一、三位一体、稍逊一筹、杀一儆百、盛极一时、十一、十一月、始终如一、首屈一指、首屈一指、说一不二、昙花一现、铁板一块、同一、统一、统一口径、统一体、统一战线、团结一致、网开一面、万无一失、万一、万众一心、唯一、五一节、洗劫一空、心口如一、言行一致、奄奄一息、摇身一变、摇身一变、一败涂地、一般、一斑、一半、一把手、一把抓、一杯、一辈子、一本、一本万利、一本正经、一边、一边倒、一笔勾销、一笔抹杀、一并、一臂之力、一步、一步登天、一草一木、一草一木、一场、一尘不染、一成不变、一筹莫展、一触即发、一次方程、一次性、一蹴而就、一大半、一代、一带、一旦、一道、一刀切、一大早、一等、一点、一点点、一点儿、一点一滴、一点一滴、一定、一动、一动不动、一度、一段、一端、一对、一堆、一二、一发、一番、一反常态、一帆风顺、一方、一方面、以防万一、一分、一分为二、一概、一概而论、一概而论、一干二净、一个、一根、一共、一贯、一国两制、一鼓作气、一号、一哄而起、一回、一会儿、一伙、一家、一见如故、一箭双雕、一家人、一家子、一经、一技之长、一举、一举、一局、一举成名、一蹶不振、一句话、一举两得、一举一动、一刻、一口、一口气、一块、一来、一览无余、一览、一览表、一揽子、一劳永逸、一类、一例、一连、一连串、一连串、一流、一溜烟、一路、一轮、一落千丈、一律、一马当先、一脉相承、一门、一面、一鸣惊人、一目了然、一模一样、一年到头、一年四季、一年一度、一念之差、一派、一拍即合、一致、一致、一知半解、一种、一周、一字、有一套、专一、逐一、自成一家、
不一【拼音】: bù yī (1).不相同;不一样。《管子·禁藏》:“赦罪而不一,德虽厚,不誉者多。” 晋 陆机 《豪士赋》:“夫立德之基有常,而建功之路不一。” 明 郎瑛 《七修类稿·诗文一·各文之始》:“奏疏之名不一,曰上疏,曰上书,曰奏剳,曰奏状,曰奏议。”(2).不统一;不专一。 晋 郭璞 《省刑疏》:“夫法令不一,则人情惑;职次数改,则覬覦生。” 宋 苏轼 《登州召还议水军状》:“至 庆历 二年,知州 郭志高 为诸处差来兵马,头项不一,军政不备。” 明 何景明 《何子·严治》:“夫民心不一则散。”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格言·读书五失》:“夫为学之道,用志不能不一,用力不能不专。”(3).同“ 不一一 ”。 明 归有光 《与宣仲济书》:“人去草草,明当奉晤,不一。”(4).犹不只。 清 戴名世 《芥舟翁寿序》:“至於吾家之得寿者,项背相望,自邑志所载,及余所见,不一其人也。”
不一定【拼音】: bù yí dìng 谓不能确定。 艾青 《<诗选>自序》:“有人反对写诗要有‘灵感’。这种人可能是‘人工授精’的提倡者,但不一定是诗人。”
惩一儆百【拼音】: chéng yī jǐng bǎi 引用解释 见“ 惩一警百 ”。
初一【拼音】: chū yī 引用解释 1.第一,最先。《书·洪范》:“初一曰五行。” 2.指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清 翟灏 《通俗编·天文》:“京中士夫贺正,皆于初一元旦。” 3.初级中学一年级的省称。
打成一片【拼音】: dǎ chéng yī piàn 【解释】∶结合成一个更完整、更协调的统一体;作为一部分或一个因素与别的结合起来 能和一群人打成一片的孩子 (2) [identify;be unified as one]∶在某些方面(如利益、目的、思想感情等方面)合为一个整体 长时期在一起的人们趋于彼此打成一片 长短好恶,打成一片,一一拈来,更无异见。——宋· 圆悟禅师《碧岩录》 引用解释 不同的部分融合为一个整体。《朱子全书》卷二:“只要常自提撕,分寸积累将去,久之自然接续,打成一片耳。” 明 吕坤 《答孙立亭论格物第三书》:“ 明道 《识仁》一书,知行打成一片。” 巴金 《寒夜》二七:“可是他看看四周……打锣鼓唱戏,骂街吵架,种种奇特的声音打成了一片。”
大吃一惊【拼音】: dà chī yī jīng 【解释】 使极为惊奇(含有不相信或出乎意料的成分) 前几天她对我说曾参观过一次斗牛,使我大吃一惊 引用解释 形容对发生的事感到十分意外。 鲁迅 《朝花夕拾·阿长与<山海经>》:“我大吃一惊之后,也就忽而记得,这就是所谓福橘。” 巴金 《等着盼着》:“那个朋友和他再次见面,不禁大吃一惊。”
单一【拼音】: dān yī 【解释】 单纯的,唯一的 引用解释 只有一种;单纯。 孙犁 《澹定集·吴泰昌<艺文轶话>序》:“凡是严肃从事一种工作的人,他的收获总不会是单一的,而是多种的。” 秦牧 《艺海拾贝·菊花与金鱼》:“一切艺术的道理也是这样,单一必然导致枯燥。”《人民日报》1981.6.15:“单一抓粮食,没有发展多种经营,也是‘左’的影响的一个表现。”
第一【拼音】: dì yī 【解释】∶排在最前的 排名第一 (2) [first;most important]∶首要的,最重要的 质量第一 引用解释 1.等第次序居首位或首位的。《史记·吕太后本纪》:“太傅 产 、丞相 平 等言, 武信侯 吕禄 上侯,位次第一,请立为 赵王 。” 宋 苏轼 《与梁左藏会饮傅国博家》诗:“将军破贼自草檄,论诗説剑俱第一。”《醒世恒言·杜子春三入长安》:“﹝ 杜子春 ﹞急鬆鬆跟着老者径到西廊下第一间房内,开了壁橱,取出银子。” 毛泽东 《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 2.形容程度最深;最重要。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养羊》:“常以正月、二月预收乾牛羊矢,煎乳第一好:草既灰汁,柴又喜焦;乾粪火软,无此二患。” 明 李贽 《复士龙悲二母吟书》:“幸公虚心以听,务以 翰峰 先生为念, 翰峰 在日,与公第一相爱,如僕旁人耳,僕知公必念之极矣。” 鲁迅 《且介亭杂文·忆韦素园君》:“他是楼下的一块石材,园中的一撮泥土,在 中国 第一要他多。”
第一把手【拼音】: dì yī bǎ shǒu 【解释】 指领导集团中居于首位的主要负责人 引用解释 指领导核心中居于首位的领导人。《人民日报》1964.8.3:“在选择、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方面,党和国家的各级领导核心,特别是第一把手,担负着重大的任务。”《人民文学》1977年第期:“县委第一把手 郭玉珍 同志,名字像小闺女,却是年近半百的 山东 大汉。”《花城》1981年第期:“ 媛媛 的老子是你这个高等学府第一把手。”
第一流【拼音】: dì yī liú 【解释】∶地位,重要性或价值最高 当今第一流的美国演员 (2) [first-rate]∶极好的 (3) [high]∶列为最好的、头等的或最合格的 要是一个叫牌人是第一流的老手该多好 (4) [topflight]∶最卓越的 (5) [foremost]∶技术领先的 钟是现代技术中第一流的机械 引用解释 第一等。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品藻》:“ 桓大司马 下都,问 真长 曰:‘闻 会稽王 语奇进,尔邪?’ 刘 曰:‘极进,然故是第二流中人耳。’ 桓 曰:‘第一流復是谁?’ 刘 曰:‘正是我辈耳。’” 唐 许浑 《早秋寄刘尚书》诗:“天生心识富人侯,将相门中第一流。”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杂记下·浮签》:“更凭若个话前游,九十人中第一流。” 瞿秋白 《普洛大众文艺的现实问题》:“他们的作品,未必都是第一流的,未必都流传下来。”《新民晚报》1990.10.2:“它们以最美好的环境与场地、第一流的设备与服务竞相号召,终于又迎来了新一代的台球爱好者。”
第一手【拼音】: dì yī shǒu 【解释】 直接获得 引用解释 1.技艺最强的能手。 唐 段安节 《乐府杂录·琵琶》:“ 贞元 中,有 唐崑崙 第一手。” 宋 陈师道 《观兖文忠公家六一堂图书》诗:“谁为第一手,未有百世公。”《水浒传》第四一回:“这人姓 侯 名 健 ,祖居 洪都 人氏;做得第一手裁缝,端的是飞针走綫;更兼惯习鎗棒,曾拜 薛永 为师。”《壮悔堂文集·南省试策四》 清 宋荦 评:“ 明 策从来以填引古事为工,此独语语切今,三百年第一手也。” 2.直接的,带有原始性质的。 郭沫若 《雄鸡集·关于大规模收集民歌问题》:“ 马克思 五十岁为了要研究 俄罗斯 的经济发展,开始学俄文。为什么呢?因为要直接从俄文读到第一手的材料。”《人民日报》1977.1.19:“领导同志必须立即赶赴现场,了解第一手情况,亲自指挥战斗。”《人民文学》1977年第期:“三二六九队在第一口高产油井之后,取得了 古潜山 夺油的第一手经验,一鼓作气连着打出四口高产油井。”
第一线【拼音】: dì yī xiàn 【解释】 战场的最前线,也指直接从事某工作的现场 引用解释 1.战地的最前线。 2.指直接从事生产劳动等实际活动的地方或岗位。 孙犁 《澹定集·业余创作三题》:“你们战斗、生活在第一线,从你们中间一定能产生优秀的作品,优秀的作家。”《人民日报》1981.4.29:“老一代人过去为革命做出过巨大的贡献,可是历史不断发展,由于身体和年龄的限制,总不能永远在第一线,永远活下去。”
独当一面【拼音】: dú dāng yī miàn 【解释】 单独承当一方面的工作或使命 他喜欢老老实实做事,苦一点也不要紧,却怕独当一面,要自做主张 引用解释 1.单独担当一个部门或一个方面的重任。语出《史记·留侯世家》:“ 良 进曰:‘…… 汉王 之将独 韩信 可属大事,当一面。’” 宋 楼钥 《何澹辞免兼江淮制置大使不允诏》:“独当一面,正资经理之良;坐使诸军,咸属指呼之下。”《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六回:“并未见他办过实事,怎么就好叫他独当一面,去办这个大事呢?” 周立波 《山乡巨变》上一:“县委知道她的工作作风是舍得干,不信邪,肯吃苦耐劳,能独当一面。” 2.特指单独迎战一面之敌。《旧唐书·李晟传》:“时 朔方 节度使 李怀光 亦自 河北 赴难,军於 咸阳 ,不欲 晟 独当一面以分己功,乃奏请与 晟 兵合,乃詔 晟 移军合 怀光 军。”《旧唐书·李光颜传》:“会朝廷徵天下兵,环 申 蔡 讨 吴元济 , 颜 以本军独当一面。”《明史·云南土司传三·老挝》:“ 老挝 土舍 怕雅 闻征讨 安南 ,首先思奋,且地广兵多,可独当一面。”
独具一格【拼音】: dú jù yī gé 【解释】 单独有一种特别的风格、格调
多此一举【拼音】: duō cǐ yī jǔ 【解释】 无为的举动,徒劳无功的行为 如果荪甫没有放弃成见的意思,那也不必多此一举了。—— 茅盾《子夜》 引用解释 做不必要的、多余的事情。《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九回:“你给我这一张整票子,明天还是要到你那边打散,何必多此一举呢!” 夏衍 《上海屋檐下》第二幕:“我方才跟 志成 说,我后悔不该来看你们,我简直是多此一举啦。”
独树一帜【拼音】: dú shù yī zhì 【解释】 独自打起一面旗号。比喻与众不同,自成一格 在更为人们熟悉的乐曲中奏鸣曲是没有独树一帜的 引用解释 单独树立一面旗帜。比喻与众不同,自成一家。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六:“ 欧公 学 韩 文,而所作文全不似 韩 ,此八家中所以独树一帜也。”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这时候,凡是要独树一帜的,总打着憎恶‘庸俗’的幌子。” 马南邨 《燕山夜话·大胆练习写字》:“大家都很熟识的 黄山谷 的书法,在 宋 代要算是独树一帜的了。”
独一无二【拼音】: dú yī wú èr 【解释】 只此一个,没有相同的或与之相比的 我的婆婆,我起先当是天下独一无二的;到这里来,见了干娘,恰是一对。——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引用解释 没有相同的;没有可与相比的;唯一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六回:“我的婆婆,我起先当是天下独一无二的;到这里来,见了乾娘,恰是一对。”《孽海花》第二回:“﹝状元﹞是地球各国,只有独一无二之 中国 方始有的。” 杨朔 《潼关之夜》:“他的脚步又轻又快,走向小饭馆里独一无二的食桌前,坐在我的对面。”
耳目一新【拼音】: ěr mù yī xīn 【解释】 所见所闻都有变化,令人感到新鲜 引用解释 视听都感到新鲜。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一:“舟中读 张戴人 《儒门事亲》一书,觉耳目一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六回:“虽不是甚么‘心旷神怡’的事情,也可以算得耳目一新的了。” 秦牧 《长街灯语·太阳光下一滴滴水珠》:“好的文艺作品,总是能够开拓人们的视野,使人耳目一新。”
翻一番【拼音】: fān yī fān 引用解释 增加一培。如:他提议将明年的指标再翻一番。
风靡一时【拼音】: fēng mǐ yī shí 【解释】 形容事物、爱好、衣饰等在一个时期内极流行 引用解释 同“ 风行一时 ”。 廖仲恺 《<全民政治论>译本序》:“十八世纪末期以往, 卢梭 自然法学说,风靡一时。” 秦牧 《艺海拾贝·幻想的彩翼》:“《牡丹亭》的故事曾经那么风靡一时,赚了不少人的热泪。”
风行一时【拼音】: fēng xíng yī shī 【解释】∶风行:流行。形容事物在一时间极为普遍 这种发型曾风行一时 (2) [passing]∶短暂的;很快消失的 引用解释 在一个时期里普遍流行。《孽海花》第三回:“不是弟妄下雌黄,只怕 唐兄 印行的《不息斋稿》,虽然风行一时,决不能望《五丁阁稿》的项背哩!” 冯自由 《兴中会时期之革命同志》:“﹝ 陈天华 ﹞著有《猛回头》、《警世钟》、《国民必读》、《最近政见之评决》各书,风行一时。” 郭沫若 《文艺论集·泰戈儿来华的我见》:“那年正月我初到 日本 , 泰戈儿 的文名在 日本 正是风行一时的时候。”
付之一炬【拼音】: fù zhī yī jù 【解释】 一把火烧掉 吾党菁华,付之一炬。——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 序》 引用解释 点它一把火,意即烧掉。语本 唐 杜牧 《阿房宫赋》:“戍卒叫, 函谷 举, 楚 人一炬,可怜焦土。” 清 钱泳 《履园丛话·艺能·著棋》:“人生数十年,光阴迅速,则又何必做此废事弃业、忘寝与食之勾当耶……《桃花泉棋谱》、《弈理指归》诸书,直可付之一炬。”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江西袁州乡民暴动馀闻》:“呜呼,以开通民智豫备立宪之学校,忽以一纸诬妄,付之一炬,敝邑固堕入黑暗矣!”
更胜一筹【拼音】: gèng shèng yī chóu 解释 筹:筹码,古代用以计数的工具,多用竹子制成。指技艺或技能比较起来,比别人更好一些。
功亏一篑【拼音】: gōng kuī yī kuì 【解释】 堆山只亏欠一筐土而没有达到要求的高度。形容仅仅缺少再坚持一下的努力而告失败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尚书·旅獒(áo)》 这个实验眼看就要成功了,我们一定要坚持到底,否则功亏一篑,那就太可惜了 引用解释 《书·旅獒》:“为山九仞,功亏一簣。”言堆九仞高的山,只差一筐土而未能成功。比喻做一件事只差最后一点努力未能完成。多含惋惜意。 宋 司马光 《投壶新格》:“夫为山九仞,功亏一簣。全壶实难,故君子贵之。”《清史稿·兵志十一》:“机炉勿使停工,军实得资接济,庶不致功亏一簣也。” 咏簪 《武昌两日记》:“党人多被迫逃散,革命大业,几功亏一簣。”
孤注一掷【拼音】: gū zhù yī zhì 【解释】 赌徒冒险尽其所有做赌注,以决最后胜负。比喻在情况危急时,竭尽全力作最后一次冒险的行为 外国有一种在影片中扮演替身角色的人,冒险是他们的家常便饭,为了维持生活,他们不惜以生命作孤注一掷 引用解释 赌博的人把所有的钱一次投做赌注,企图最后获胜。掷,指赌徒掷骰子。比喻倾尽全力冒险行事,以求侥幸成功。 宋 辛弃疾 《九议》:“於是乎‘为国生事’之説起焉,‘孤注一掷’之喻出焉,曰‘吾爱君,吾不为利’,曰‘守城、创业不同,帝王、匹夫异事’。” 孙中山 《要靠党员成功不专靠军队成功》:“ 陈 逆 炯明 率其部下,迫攻 广州 ,以作孤注之一掷。” 吴玉章 《从甲午战争前后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回忆》十三:“他之所以要从事暗杀活动,完全是因为对革命前途丧失信心,欲作孤注一掷,妄想借此以博取壮烈的美名。” 巴金 《新生·四月八日》:“我是这样的人:即使走了错误的路,也要继续走下去,一直走到尽头。拿自己底生命作孤注一掷来做这一种试验,也算痛快的事。”
合一【拼音】: hé yī 【解释】 合而为一,合成一体 引用解释 1.相合为一。 宋 张载 《正蒙·神化》:“推行有渐为化,合一不测为神。” 王夫之 注:“其推行之本,则固合为一气,和而不相悖害。”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下:“我今説箇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 2.同一;一致。 鲁迅 《书信集·致唐弢》:“ 日本 的语文是不合一的,学了语,看不懂文。” 许杰 《<文艺、批评与人生>自序》:“我觉得,文学与人生是统一的,而且是合一的。”
轰动一时【拼音】: hōng dòng yī shí 【解释】 引起一时极大注意的;一时惊动许多人的 杂耍演员带回来了一项轰动一时的绝技
焕然一新【拼音】: huàn rán yī xīn 【解释】∶光彩夺目,给人一种全新的感觉 房德本是个贫士,这般华服,从不曾着体;如今忽地焕然一新。——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 (2) [look brand-new]∶面目全新;形容出现了崭新的面貌 店面经过装饰,焕然一新 引用解释 本作“焕然如新”。 谓光彩耀眼,好像新的一样。 唐 张彦远 《历代名画记·论鉴识收藏购求阅玩》:“其有 晋 宋 名迹,焕然如新,已歷数百年,纸素彩色未甚败。”后以“焕然一新”形容发出光彩,呈现崭新的面貌或气象。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八:“ 宣和 末,有巨商捨三万緡,装饰 泗洲 普照塔 ,焕然一新。”《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把 杜十娘 装扮得焕然一新,备酒作庆贺筵席。” 茅盾 《长春南关行》:“今天的事情,都是一宿之间面目焕然一新的。”
划一【拼音】: huà yī 【解释】 齐一,一致 整齐划一 (2) 使齐一,使一致 划一体例 (3) 指价格不折不扣,没有二价 引用解释 1.一致;统一。 清 恽敬 《答伊扬州书》二:“鄙意欲於其目録之不划一者齐之。”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一章第一节:“ 李斯 订定文字,依据籀文古文,笔划力求简省划一,称为 秦 篆,或称小篆。” 冰心 《分》:“你将永远是花房里的一盆小花,风雨不侵的在划一的温度之下,娇嫩的开放着。” 2.使一致;使统一。 孙中山 《一致行动是党员的好道德》:“我们这次开全体代表大会,订一个完全办法,划一同志的步骤,并议定党中的纪律。”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三编第一章第一节:“为了便利税收和经济交往,划一了度量衡。” 3.方言。确实;的确。《海上花列传》第二二回:“ 小妹姐 道:‘划一,我真个气煞来里。’”
毁于一旦【拼音】: huǐ yú yī dàn 【解释】 在一个短时间内全都毁灭了 毕生的努力毁于一旦 引用解释 谓来之不易的东西一下子被毁掉。 翟禹钟 《彭大将军回故乡》:“这些树不知长了几百几十年,都毁于一旦,太可惜。”
浑然一体【拼音】: hún rán yī tǐ 【解释】 形成一个完整而不可分割的整体【解释】 发展为和谐的关系;混成一体 家具布置和建筑艺术浑然一体 引用解释 融合成为一个整体。形容完整不可分。语本《二程遗书》卷二上:“学者须先识仁。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知、信皆仁也。” 明 李贽 《耿楚倥先生传》:“两舍则两忘,两忘则浑然一体,无復事矣。” 刘大杰 《中国文学发展史》第二章二:“写景抒怀,浑然一体。” 郭澄清 《大刀记》开篇四:“一条弯弯曲曲的乡村大道,将这暮色沉沉浑然一体的田野切成两半。”
济济一堂【拼音】: jǐ jǐ yī táng 引用解释 形容许多人聚集在一起。 邹韬奋 《抗战以来》三二:“我看到济济一堂有着各党派的许多领导们,同时想到许多为着‘防制异党活动办法’而被关在牢狱里或集中营里受罪的无辜青年,悲痛已极。” 端木蕻良 《三月夜曲》:“在路上我看见方才济济一堂的将军夫人了。”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四部十二:“我们民建分会真是谋臣如雨,猛将如云,济济一堂,各有千秋。”
进一步【拼音】: jìn yī bù 【解释】∶达到前面的一点或程度 进一步确定他今后工作中的计划和性质 (2) [farrier]∶在时间上更远 它可以进一步追溯到古时克尔特人占卜者的记忆的事 (3) [more]∶深入 以后就这个题目的进一步讨论 引用解释 谓事物的进展在程度上比以前提高。 胡适 《先秦名学史》第二编第四章:“再让我们举一个爻辞作为进一步的例证。” 秦牧 《<艺海拾贝>跋》:“为了更进一步提高无产阶级文艺的思想、艺术感染力,技巧问题是决不能等闲视之的。” 峻青 《海啸》第二章:“剩下就是一些如何安排细节的问题,还需再进一步商量。”
九牛一毛【拼音】: jiǔ niú yī máo 【解释】 比喻在极大数量中的极小的量 引用解释 九条牛身上的一根毛,比喻极其微小,微不足道。语出 汉 司马迁 《报任少卿书》:“假令僕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螻蚁何以异?” 唐 王维 《与魏居士书》:“然才不出众,德在人下,存亡去就,如九牛一毛耳。” 宋 文天祥 《移司即事》诗:“寄书痴儿了家事,九牛一毛亦云小。” 清 张岱 《陶庵梦忆·三世藏书》:“我 明 中秘书,不可胜计,即《永乐大典》一书,亦堆积数库焉。餘书直九牛一毛耳,何足数哉!” 夏衍 《两个座谈会书面回答》:“现在的电影市场,可以说连九牛一毛都谈不上。”亦作“ 九牛一毫 ”。 陈毅 《感事书怀》诗:“九牛一毫莫自夸,骄傲自满必翻车。”
九死一生【拼音】: jiǔ sǐ yī shēng 【解释】 死的可能性远大于活的可能性,但终于脱险。比喻多历艰险而大难不死 你哥哥剑洞枪林快厮杀,九死一生,不当个耍。——《元曲》 引用解释 1.形容处于极其危险的境地。《文选·屈原<离骚>》“虽九死其犹未悔” 唐 刘良 注:“虽九死无一生,未足悔恨。” 元 王仲文 《救孝子》第一折:“您哥哥劒洞枪林快厮杀,九死一生不当个耍。”《古今小说·杨谦之客舫遇侠僧》:“ 杨益 道:‘蛮烟瘴疫,九死一生,欲待不去,奈日暮途穷。’” 杜鹏程 《在和平的日子里》第五章第三节:“﹝ 小刘 ﹞在九死一生中,不是多次救过自己的命吗?” 2.谓十死其九。形容幸免于死的人很少。《隋唐演义》第十三回:“凡解进府去的人……十人解进,九死一生。”《说唐》第七回:“元帅性子,十分执拗,凡有解到罪人,先打一百杀威棒,十人解进,九死一生。” 3.谓濒临死亡。《说岳全传》第七六回:“口中只有出的气,没有入的气,已是九死一生。” 4.形容经历极大危险而幸存。《红楼梦》第七回:“你祖宗九死一生挣下这个家业,到如今不报我的恩,反和我充起主子来了。” 李英儒 《野火春风斗古城》第二二章一:“你 杨叔叔 他们已经是九死一生的人了,再不能叫他们摊凶险。”
决一雌雄【拼音】: jué yī cí xióng 【解释】 一决胜负 引用解释 亦作“决一雌雄”。 一决胜负。雌雄,比喻胜负、高下。《三国演义》第一百回:“ 懿 羞惭满面曰:‘吾与汝决一雌雄!汝若能胜,吾誓不为大将!’” 萧显旺 《下霍州战“五虎”》:“ 板井 大队,是 日 寇一张‘王牌’。在一九三九年‘九路围攻’中,曾被我军打得落荒而逃,以后重整旗鼓,移驻 霍州 , 板井 声言要与八路军决一雌雄。”
举一反三【拼音】: jǔ yī fǎn sān 【解释】 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 引用解释 《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復也。”后以“举一反三”谓触类旁通。《北堂书钞》卷九八引《蔡邕别传》:“ 邕 与 李则 游学鄙土,时在弱冠,始共读《左氏传》,通敏兼人,举一反三。”《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四回:“我是凴着一卷《诗韵》学説话,倒可以有举一反三的效验。”
捞一把【拼音】: lāo yī bǎ 【解释】 用不正当手段取得一些利益 乘机捞一把
老一辈【拼音】: lǎo yī bèi 引用解释 辈份在前的一代。 毛泽东 《全世界革命力量团结起来,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这个变化是如此巨大,以至使老一辈的人们完全不能设想的变革,都轰轰烈烈地出现了。” 秦瑾 《回忆焦菊隐》:“他反复观摩老一辈杰出艺术家们的演出,记下他们精湛的表演艺术。” 王首道 《毕生扎根人民中》:“他满怀崇敬和挚爱,塑造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艺术形象。”
老一套【拼音】: lǎo yī tào 【解释】∶一直沿用、毫无变化的一套做法 (2) [rubber stamp]∶俗套 引用解释 原来的或陈旧的一套。多指未改变的习俗或工作方法。 徐懋庸 《鸡肋》:“宴会上不谈国事,也不要老一套的宴乐,只演一些抒情的诗歌。” 杜鹏程 《保卫延安》第二章:“以前我的工作情形是这样,喜欢使用那老一套的简单办法。”
灵机一动【拼音】: líng jī yī dòng 【解释】 突然想出个好办法 他灵机一动,撒了一个谎。——周立波《暴风骤雨》
乱作一团【拼音】: luàn zuò yī tuán 引用解释 1.混杂在一起。 鲁迅 《热风·随感录三三》:“捣乱得更凶的,是一位神童做的《三千大千世界图说》。他拿了儒、道士、和尚、 耶 教的糟粕,乱作一团,又密密的插入鬼话。” 2.形容极为混乱。 刘流 《烈火金钢》第二七回:“他的队伍已经乱作一团,滚的滚下,栽倒的栽倒。”
面目一新【拼音】: miàn mù yī xīn 【解释】 景象变化巨大,完全是一派新样子 引用解释 谓改变原样,呈现新貌。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内山完造作<活中国的姿态>序》:“ 明治 时代的 支那 研究的结论,似乎大抵受着 英国 的什么人做的《支那人气质》的影响,但到近来,却也有了面目一新的结论了。” 毛泽东 《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他听说的过去没有而现在有了的东西,就是指的贫农团、新农会、区村人民代表会议,以及由于土地改革工作和整党工作所造成的农村中面目一新的气象。”
莫衷一是【拼音】: mò zhōng yī shì 【解释】 意见分歧,难有一致的定论 大家对此事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引用解释 不能断定哪一方面对。《清史稿·选举志二》:“惟风气尚未大开,论説莫衷一是。” 郑观应 《盛世危言·铁路》:“ 中国 版图广大,轮船之利亦既小试其端矣,独火车铁路屡议无成,聚讼盈庭,莫衷一是,窃未见其可也。” 郭沫若 《高渐离》附录《关于筑》:“据上所述,筑之形制莫衷一是,旧说每嫌过略,新说虽详,然与旧说每复根本违异,因之余颇为所惑。”
目空一切【拼音】: mù kōng yī qiè 【解释】 狂妄自大,蔑视一切的 有个小权威和一些目空一切的家伙 引用解释 见“ 目空一世 ”。
年复一年【拼音】: nián fù yī nián 引用解释 一年又一年。 杨沫 《不是日记的日记·解剖自己》:“岁月荏苒,年复一年,我的身上已象老松躯干,刻下了无情的年轮,如今,我已经老了。”
千钧一发【拼音】: qiān jūn yī fà 【解释】 千钧之物吊在一根发丝上。比喻极其危急 假手鞑靼,连岁屏除,岌岌之势千钧一发矣。—— 宋· 程珌《丙子轮对剳子》 引用解释 千钧重物用一根头发系着,比喻万分危急或异常要紧。语本《汉书·枚乘传》:“夫以一缕之任,係千钧之重,上悬无极之高,下垂不测之渊,虽甚愚之人,犹知哀其将絶也。” 明 方孝孺 《吴氏二贤母哀辞》:“引千钧兮一髮,以手障兮惊澜。” 清 王夫之 《读四书大全说·中庸第一章十七》:“《或问》‘喜、怒、哀、乐,各有攸当’二句,安在‘方其未发上’,补本文言外之意,是别嫌明微,千钧一髮语。”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十五章:“正在这千钧一发的紧急关头,那捉女学生的警察猛地被一个人一脚踢出好远去。”
千篇一律【拼音】: qiān piān yī lǜ 【解释】∶机械地重复或无变化 千篇一律的论调 (2) [uniform]∶以外观(如表面、颜色或款式)无差异 许许多多千篇一律的红色小山 (3) [repeat each other]∶指诗文公式化,泛指互相重复的 那些文章千篇一律,没有什么新东西 引用解释 本指诗文公式化,后亦泛指事物形式陈旧呆板。语本 南朝 梁 钟嵘 《诗品》卷中:“ 谢康乐 云:‘ 张公 虽復千篇,犹一体耳。’” 明 王世贞 《艺苑卮言》卷四:“﹝ 白乐天 ﹞晚更作知足语,千篇一律。” 鲁迅 《而已集·略谈香港》:“这‘ 金 制军’是前 清 遗老,遗老的议论是千篇一律的。” 艾芜 《漫谈三十年代的左联》:“订出许多条条框框,必然导致千篇一律,公式化、概念化。”
漆黑一团【拼音】: qī hēi yī tuán 引用解释 1.形容非常黑暗,没有一点光明。 秦牧 《艺海拾贝·鲜荔枝和干荔枝》:“在我们想象中,没有月亮的夜里,海总是漆黑一团,伸手不辨五指的吧。” 2.指社会黑暗。 瞿秋白 《猪八戒》:“叫众生愈加的沉沦在苦海。不如反到漆黑一团,虽说不到真善美,也就看不见伪丑恶。” 杨沫 《北京的灯光》:“在 北京 民不聊生、漆黑一团的年代,我和多少青年一样,把眼睛展望着南方遥远的苏区,它给了我们无穷的力量和勇气。” 3.比喻一无所知。 鲁迅 《书信集·致姚克》:“关于 中国 文艺情形……我看外国人对于这些事,非常模胡,而所谓‘大师’‘学者’之流,则一味自吹自捧,绝不可靠,青年又少有精通外国文者,有话难开口,弄得漆黑一团。” 毛泽东 《改造我们的学习》三:“在这种态度下,就是割断历史,只懂得 希腊 ,不懂得 中国 ,对于 中国 昨天和前天的面目漆黑一团。”
清一色【拼音】: qīng yī sè 【解释】 (2) 颜色的千篇一律。比喻全部由一种成分构成或全部一个样子 因为职员都清一色的换上了她的娘家人。——老舍《四世同堂》 (3) 打麻将时,某家的牌全部由一种花色组成 又喜欢做“清一色”,所以同赌的人更拿他当财神看待。——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 引用解释 1.指打麻将牌时由一种花色组成的一副牌。《官场现形记》第二九回:“﹝他﹞又欢喜做‘清一色’,所以同赌的人更拿他当财神看待。” 鲁迅 《彷徨·高老夫子》:“世风也终究觉得好了起来;不过其时很晚,已经在打完第二圈,他快要凑成‘清一色’的时候了。” 2.比喻全部由一种成分构成;全部一个样子。 茅盾 《腐蚀·十月九日》:“前天晚上的乱梦还是‘过去’和‘现在’杂凑在一处的,而昨晚的却是清一色的‘过去’,半个‘现在’的人也没有。” 杨沫 《青春之歌》第二部第四五章:“游行队伍中,开始几乎是清一色的知识分子。” 邹韬奋 《萍踪寄语》四十:“自 伦敦 中央起,迤东一带各区,都就可以看见几于‘清一色’的贫民窟生活。”
七一【拼音】: qī yī 【解释】 1921年7月下旬,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宣布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后来确定七月一日为中国共产党建党纪念日 引用解释 指七月一日,为中国共产党建党纪念日。192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在 上海 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布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
融为一体【拼音】: róng wéi yī tǐ 【解释】 在同一本质基础上的融合;尤指基督的神性和人性在同一本质基础上的融合
如一【拼音】: rú yī 【解释】 相同;一致;没有差别 始终如一 表里如一 引用解释 一律;一样。《礼记·月令》:“﹝孟夏之月﹞乃收茧税,以桑为均,贵贱长幼如一。”《商君书·定分》:“法令以当时立之者,明旦,欲使天下之吏民皆明知而用之,如一而无私,奈何?” 汉 王延寿 《鲁灵光殿赋》:“千门相似,万户如一。” 明 李贽 《与梅衡湘书》:“若我边彼边各相戕伐,则边境常态,万古如一,何足掛齿牙耶?” 郭沫若 《高渐离》第四幕:“假如要表里如一,那你在世界上还站得住吗?”
三位一体【拼音】: sān wèi yī tǐ 引用解释 1.基督教宣称上帝只有一个,但包括圣父、圣子、圣灵(圣神)三个位格。三者虽各有特定位份,却完全同具一个本体,同为一个独一真神。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资政新篇》:“夫所谓上宝者,以天父上帝、先兄基督、圣神爷之风三位一体为宝。” 2.谓三者结合成一整体。 毛泽东 《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为什么提出‘巩固和平’、‘争取民主’、‘实现抗战’这样三位一体的口号?为的是把我们的革命车轮推进一步,为的是情况已经允许我们进一步了。”
稍逊一筹【拼音】: shāo xùn yī chóu 引用解释 比较起来,略微差一些。 清 李渔 《闲情偶寄·演习·脱套》:“粲花五种之长,不仅在此,才锋笔藻可继还魂,其稍逊一筹者,则在气与力之间耳。”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七章第五节:“ 柳 诗之与 陶 诗,相当于山水记之与《水经注》写景文,各有其不可企及之处,而后起的模拟者总不免比创始者要稍逊一筹。”
杀一儆百【拼音】: shā yī jǐng bǎi 【解释】 儆:警戒。杀一个人而使许多人引以为戒。亦作“杀一警百” 引用解释 亦作“ 杀一警百 ”。 杀一个人以儆戒许多人。 清 龚自珍 《送钦差大臣侯官林公序》:“送难者皆天下黠猾游説而貌为老成迂拙者也。 粤省 僚吏中有之,幕客中有之,游客中有之,商估中有之,恐绅士中未必无之,宜杀一儆百。”送,一本作“ 逆 ”。 郭沫若 《孔雀胆》第三幕:“斩草除根,杀一警百,这正是根本的办法。”亦泛指惩罚一人以儆戒众人。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十:“ 梅佐贤 向 徐义德 建议开除几个罢工的为首分子,杀一儆百,不然以后日子会更不太平啦。”
盛极一时【拼音】: shèng jí yī shí 【解释】 在一段时间内极兴盛、流行 [秋瑾]偕君入 京师,因得识其夫同僚 廉泉妻 桐城 吴夫人 芝瑛,文采昭曜,盛极一时,见者咸惊以为珊瑚玉树之齐辉而并美也。—— 陈去病《鉴湖女侠秋瑾传》 引用解释 形容在某一时期极为兴盛。 郭沫若 《洪波曲》第一章一:“各报都改变了论调,各种救亡刊物和活动都先后停止了。以贩卖抗战书报盛极一时的各处街头巷口的小书摊也完全改变模样。” 孙百刚 《郁达夫外传》十九:“与这三处距离不远有铁路相连的 苏西 三镇的‘头面’人物,侨界首脑,各党各派社会名流,咸集一堂,盛极一时。”
十一【拼音】: shí yī 【解释】 十月一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庆节;新中国成立于一九四九年的这一天 引用解释 1.十分之一。指税率。谓十分中取其一分。《周礼·地官·载师》:“凡任地,国宅无征,园廛二十而一,近郊十一。” 贾公彦 疏:“云‘近郊十一’者,即上经宅田、士田、贾田任在近郊者,同十一而税也。” 清 恽敬 《三代因革论四》:“十一不足,从而增其征,则财匱;千乘不足,从而加其卒,则民烦。” 2.十分之一。指利率。有时用为泛指。 宋 姜夔 《永遇乐·次韵辛克清先生》:“不学 杨郎 ,南山种豆,十一徵微利。” 3.十分之一。亦泛指经商获利。《南史·刘损传》:“﹝ 刘伯龙 ﹞少而贫薄,及长,歷位尚书左丞,少府, 武陵 太守,贫寠尤甚,常在家慨然,召左右将营十一之方。” 4.十分之一。表示可能性很小或很小的一部分。《庄子·达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錙銖;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 唐 薛用弱 《集异记·丁嵓》:“ 嵓 之亲爱忧 嵓 ,乃共设计,以轆轤下巨索,伺 嵓 自缚,当遽引上,或希十一之全。”《新唐书·李石传》:“三年正月,将朝,骑至 亲仁里 ,狙盗发,射 石 伤……是日京师震恐,百官造朝纔十一。”
十一月【拼音】: shí yī yuè 【解释】 格里历[即阳历]每年的第十一个月
始终如一【拼音】: shǐ zhōng rú yī 【解释】 自始至终都一样 我的态度始终如一 引用解释 自始至终都一样。 宋 司马光 《户部侍郎周公神道碑》:“﹝公﹞居家孝友甚至,而当官谨严,始终如一。”《朱子语类》卷五八:“金声玉振,金声有洪杀,始震终细,玉声则始终如一。”《明史·潘庭坚传》:“主公躬行节俭,真可示法子孙,惟愿始终如一。” 丁玲 《杜晚香》:“但 杜晚香 好像不懂得她们的轻视,只是无微不至地,信心百倍,始终如一,兴致勃勃地照顾她们,引导她们。”
首屈一指【拼音】: shǒu qū yī zhǐ 【解释】 屈指计数时首先弯下大姆指,表示位居第一 千古首屈一指的孔圣人,便是一位有号的。——《儿女英雄传》 引用解释 屈指计数时首先弯下大拇指。因以“首屈一指”表示第一,居首位。《儿女英雄传》第二九回:“千古首屈一指的 孔圣人 ,便是一位有号的。” 清 薛福成 《书合肥伯相李公用沪平吴》:“竝世不乏才人学人,若论经世之文,当於作者首屈一指。”《人民日报》1992.2.10:“其规模,在当时的出版界首屈一指。”
说一不二【拼音】: shuō yī bù èr 【解释】 说话守信用,说话算数 警卫中知道总司令是说一不二的。——《草地晚餐》 引用解释 形容说话算数。《儿女英雄传》第四十回:“ 褚一官 平日在他泰山跟前还有个东闪西挪,到了在他娘子跟前却是从来説一不二。”《老残游记》第二十回:“这 陶三爷 是 歷城县 里的都头,在本县红的了不得,本官面前説一不二的,没人惹得起他。” 梁斌 《红旗谱》二十:“自从他从 关东 回来,在父亲面前说一不二, 忠大伯 说怎么,父亲就怎么办。”
昙花一现【拼音】: tán huā yī xiàn 【解释】 印度的一种优昙钵花开放之后很快就谢萎。比喻世事没有生命力或人物经不起历史考验,偶现即逝 在今天这种万物昙花一现的社会里,时髦东西的寿命短得出奇,有时,前后只隔一两个月,时髦的东西就呜呼哀哉了 引用解释 昙花,优昙钵花。开花短时即谢。《长阿含经·游行经》:“﹝佛﹞告诸比丘,汝等当观,如来时时出世,如优曇鉢花时一现耳。”后用以比喻事物之乍现即逝。 清 陆诒经 《<小螺庵病榻忆语>题词》:“曇花一现只怱怱,玉瘁兰凋感 谢公 。” 吴玉章 《从甲午战争前后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回忆》二:“ 光绪帝 颁布‘定国是’的诏书,表示决心要实行变法,这样就开始了昙花一现的‘百日维新’。”参见“ 优曇一现 ”。
铁板一块【拼音】: tiě bǎn yī kuài 【解释】 比喻内部团结一致,难以分化 引用解释 比喻牢不可破的整体。 吴晗 《朱元璋传》第七章一:“ 朱元璋 和这个集团的首脑人物,尽管在过去同生死,共患难,但并不是铁板一块。”
同一【拼音】: tóng yī 【解释】 共一,合一;统一 互相排斥的对立面,只能在一定条件下,才能成为同一【解释】∶相同;同样 同一实也。——汉· 王充《论衡·订鬼篇》 结束在同一的命运里 (2) [identical]∶一致 引用解释 1.共一,合一;统一。《韩诗外传》卷五:“三苗同一秀,意者天下殆同一也。” 艾思奇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第四章:“互相排斥的对立面,只能在一定条件下,才能成为同一。” 2.相同;同样。 南朝 宋 张镜 《观象赋》:“三极虽殊,妙本同一。” 唐 韩愈 《符读书城南》诗:“欲知学之力,贤愚同一初,由其不能学,所入遂异閭。” 清 周中孚 《郑堂札记》卷二:“ 唐 人五言絶句,往往入禪,有得意忘言之妙,与 浄名 默然、 达磨 得髓同一关捩。” 艾青 《旷野》诗:“却好象永远被同一的影子引导着,结束在同一的命运里。”
统一【拼音】: tǒng yī 【解释】 使成一体 统一文字【解释】 一致;没有分岐,没有差别 统一的意见 统一的价格 统一的标准 引用解释 亦作“统臺”。 1.合为整体。与“分裂”相对。《汉书·西域传赞》:“ 西域 诸国,各有君长,兵众分弱,无所统一。”《后汉书·隗嚣传》:“于时 周洛 以西,无所统壹,故为王策,欲东收 关中 ,北取 上郡 ,进以奉天人之用,退以惩外夷之乱。” 宋 苏轼 《周公论》:“昔 高帝 击灭 项籍 ,统一四海,诸侯大臣,相率而帝之。” 明 陆深 《玉堂漫笔》:“宗其道而毁其庙,此皆据统一之君而论。” 毛泽东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 2.归于一致。与“分歧”相对。《汉书·叙传下》:“武功既抗,亦迪斯文,宪章六学,统一圣真。” 宋 叶适 《谢宰执登科》:“考之以无所统一之言语,寄之於不可测度之权衡,靡人不求,惟艺是择。”
统一口径【拼音】: tǒng yī kǒu jìng 【解释】 比喻大家对待问题采取一致的态度
统一体【拼音】: tǒng yī tǐ 引用解释 哲学用语。指矛盾的两个方面在一定时间、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而结成的整体。 朱光潜 《美学拾穗集·黑格尔的<美学>译后记》:“理想的境界是精神能得心应手地运用自然,使精神与自然(亦即主体与客体)融合成为和谐的统一体。”
统一战线【拼音】: tǒng yī zhàn xiàn 【解释】 (2) 为了相同的政治目的而结成的阶级或政党的联盟 (3) 现常比喻在某些问题上抱同样态度 引用解释 几个阶级或几个政党为了共同的目的而结成的联盟。如: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国际统一战线等。亦省称“ 统战 ”。
团结一致【拼音】: tuán jié yī zhì 【解释】 保持一致;行动起来像一个人;站在一起并且互相支持 在谈判中我们团结一致
网开一面【拼音】: wǎng kāi yī miàn 引用解释 同“ 网开三面 ”。 陶行知 《育才两岁之前夜》:“纠正之方在民主立法,有司执法,网开一面,庶有自新之路。” 老舍 《四世同堂》五八:“不,她不能不网开一面,教小姐在小处得到舒服,而后在大事上好不得不依从妈妈。”
万无一失【拼音】: wàn wú yī shī 【解释】 形容有把握,一点差错也不会出 引用解释 形容绝对不会出差错。语本 汉 枚乘 《七发》:“ 孔 老 览观, 孟子 持筹而筭之,万不失一。” 元 白朴 《墙头马上》第一折:“如今差他出去公干,万无一失。”《古今小说·沉小霞相会出师表》:“我守住小娘子在店上,你紧跟着同去,万无一失。” 丁玲 《小火轮上》:“那有着玻璃窗的一家,是万无一失的,准是这埠头热闹集中的地方,某某茶馆了。”
万一【拼音】: wàn yī 【解释】∶万分之一,表示极小的部分 万一之得。——《聊斋志异·促织》 (2) [just in case]∶表示可能性极小的假定 万一下大雨,我也一定来 引用解释 1.万分之一。表示极少的一部分。《文子·下德》:“ 老子 曰:‘欲治之主不世出,可与治之臣不万一,以不世出求不万一,此至治所以千岁不一也。’”《后汉书·张俊传》:“陛下德过天地,恩重父母,诚非臣 俊 破碎骸骨,举宗腐烂,所报万一。” 宋 岳飞 《五岳祠盟记》:“余发愤 河 朔,起自 相臺 ,总髮从军,歷二百餘战,虽未能远入荒夷,洗荡巢穴,亦且快国讎之万一。”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一》:“况君所赠,曾不及 五陵 豪富之万一。” 郭沫若 《文艺论集·论国内的评坛及我对于创作上的态度》:“批评家为主义而战,为真理而战,原是正当的天职;不过为尊重主义起见……总应该采取严肃的态度,堂堂正正地布出论阵来,也才能使人心服,才能勉尽其天职于万一。” 2.指可能性极小的意外的情况。 宋 王安石 《感事》诗:“虽无剽盗起,万一且不久。” 叶圣陶 《潘先生在难中》二:“他交纳会费愿做会员;又宣称自己的学校房屋还宽敞,愿意作为妇女收容所,到万一的时候收容妇女。” 魏巍 《东方》第三部第五章:“为了防止万一,一向机警的 郭祥 ,把小鬼班派到前面搜索,随后带队下山,向村庄前进。” 3.连词。表示可能性极小的假设。 晋 陶潜 《拟古》诗之六:“万一不合意,永为世笑之。” 宋 史达祖 《东风第一枝·春雪》词:“怕凤靴挑菜归来,万一 灞桥 相见。” 清 侯方域 《癸未去金陵日与阮光禄书》:“君子稍知礼义,何至甘心作贼,万一有焉,此必日暮途穷,倒行而逆施。” 鲁迅 《坟·我之节烈观》:“万一幸而遇着宽厚的道德家,有时也可以略迹厚情,许他一个烈字。”
万众一心【拼音】: wàn zhòng yī xīn 【解释】大家抱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努力合作 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 引用解释 谓千万人一条心。形容团结一致。《天地会诗歌选·金台开山歌》:“万众一心往前杀,声摇山岳起龙蛇。” 邹韬奋 《沉闷的欧局与明朗的远东》:“我们全国万众一心,团结对外,一点不上敌人的当。” 艾青 《国旗》诗:“万众一心,朝向人民革命。”
唯一【拼音】: wéi yī 【解释】 只有一个 他的唯一的一篇演说 引用解释 唯独;独一无二。 汉 王充 《论衡·言毒》:“物为靡屑者多,唯一火最烈,火气所燥也。” 鲁迅 《呐喊·鸭的喜剧》:“有一匹还成了 爱罗先珂 君在 北京 所作唯一的小说《小鸡的悲剧》里的主人公。” 巴金 《随想录·文学的作用》:“生活的确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而且是唯一的源泉。”
五一节【拼音】: wǔ yī jié 解释 即“国际劳动节”。全世界劳动人民团结战斗的节日。1886年5月1日,美国芝加哥二十万工人举行大罢工,要求实现八小时工作制。1889年召开的第二国际成立大会决定以每年的5月1日为国际劳动节。
洗劫一空【拼音】: xǐ jié yī kōng 【解释】 洗劫、抢光,有时是有计划地搜劫 八国联军把北京城洗劫一空
心口如一【拼音】: xīn kǒu rú yī 引用解释 想的和说的相同。形容为人诚实爽直。《儿女英雄传》第二十回:“真个的,你家这个姨奶奶,虽説没甚么模样儿,可倒是个心口如一的厚实人儿。” 鲁迅 《花边文学·看书琐记(二)》:“只要什么地方有些不同,又得心口如一,就往往免不了彼此无话可说。”
言行一致【拼音】: yán xíng yī zhì 【解释】 同“言行若一” 以及目标‘言行一致’的美德推测起来,这也正像他的话。——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 引用解释 说的和做的一个样。 宋 文天祥 《西涧书院释菜讲义》:“然则 元城 造成一箇言行一致,表里相应,盖自五年从游之久,七年持养之熟。” 元 许衡 《为君难六事·践言》:“自此言行一致,表里相应。” 吴晗 《论海瑞》:“﹝ 海瑞 ﹞是深深得到广大人民爱戴的言行一致的政治家。”
奄奄一息【拼音】: yǎn yǎn yī xī 【解释】 只剩下微弱的气息。形容呼吸微弱,濒于死亡 贾琏走到旁边,见 凤姐奄奄一息,就有多少怨言,一时也说不出来。——《红楼梦》 引用解释 1.形容呼吸微弱,生命垂危。 明 袁宏道 《方子公自真州入燕客死清源诗以哭之》:“奄奄一息身,奔驰二千里。”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时事·代父赎罪》:“寒热交攻,奄奄一息,几至庾毙羈所。”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二二章:“他被打得奄奄一息,已经不成人形了。” 2.喻衰微不振,临近灭亡。 鲁迅 《集外集拾遗·诗歌之敌》:“但戏曲尚未萌芽,诗歌却已奄奄一息了。”
摇身一变【拼音】: yáo shēn yī biàn 【解释】 旧小说中常常描写一些神通广大的人物或者某些妖怪能够变化。他们摇身一变,就能变成别的人或各种东西。最出名的是《西游记》中可以七十二变的孙悟空。现在常用摇身一变来比喻那些为了个人利益而见风使舵,随时改变自己立场、态度的行为 却说那大圣已至 灌江口,摇身一变,变作 二郎爷爷的模样。——《西游记》 引用解释 形容变得很快。多指形貌变换而实质不变。《西游记》第七二回:“不知 八戒 水势极熟,到水里摇身一变,变做一个鮎鱼精。” 鲁迅 《准风月谈·查旧帐》:“ 净坛将军 摇身一变,化为鲫鱼,在女妖们的大腿间钻来钻去。” 郭沫若 《反正前后》第二篇:“就这样,铁路总公司的第七次的股东大会摇身一变便变成了 川 汉 铁路的‘保路同志会’。”
一败涂地【拼音】: yī bài tú dì 【解释】 形容彻底失败,无法收拾局面 引用解释 形容彻底失败,不可收拾。《汉书·高祖纪上》:“天下方扰,诸侯并起,今置将不善,一败涂地。” 颜师古 注:“一见破败,即肝脑涂地。”《宋史·理宗纪四》:“北兵方入 唐州 界, 子澄 已率先遁逃,一败涂地。”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四》:“事皆子虚乌有,证佐亦莫不倒戈,遂一败涂地。” 冰心 《寄小读者》二七:“一败涂地的 拿破仑 ,重过 滑铁卢 ,不必说他有无限的忿激、太息与激昂。”
一般【拼音】: yì bān 【解释】∶一样,同样 (2) [sort;kind]∶一种;一番 别有一般滋味 (3) [general;ordinary;common]∶普通;通常 一般常识 (4) [generally;roughly;habitually]∶总体上;概括地 一般说来 引用解释 1.一样,同样。 唐 王建 《宫词》之三五:“云駮月驄各试行,一般毛色一般缨。”《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 崔寧 谢了恩,寻一块一般的玉,碾一个铃儿接住了,御前交纳。” 元 张养浩 《胡十八》曲:“齐歌着寿词,满斟着玉杯,愿合堂诸贵宾,都一般满千岁。”《西游记》第五八回:“我与他争辨到菩萨处,其实相貌、言语等俱一般,菩萨也难辨真假。” 杨朔 《泰山极顶》:“麦浪一起一伏,仿佛大地也漾起绸缎一般的锦纹。” 2.犹一番,一种。 唐 裴度 《真慧寺》诗:“更有一般人不见,白莲花向半天开。” 宋 刘克庄 《乳燕飞·寿干官》词:“风流八十,是人间妆点,孩儿眉额。再著三星添上面,又是一般奇特。”《东周列国志》第三七回:“ 隗后 这回装束,别是一般丰采,喜得 襄王 微微含笑。” 闻一多 《太阳吟》:“这里的风云另带一般颜色,这里的鸟儿唱的调子格外凄凉。” 3.犹言一件,一桩。 唐 白居易 《玉泉寺南踯躅感惜题诗》:“犹有一般辜负事,不将歌舞管絃来。” 唐 白居易 《和同州杨侍郎夸<柘枝>见寄》诗:“君有一般输我事,柘枝看校十年迟。” 4.普通,通常。 元 王旭 《留别孙唐卿》诗:“涧有长松谷有兰,人材休把一般看。”《古今小说·汪信之一死救全家》:“﹝ 汪信之 ﹞逢着马头聚处,使几路空拳,将这伞权为枪棒,撇个架子。一般有人喝采,賫发几文钱,将就买些酒饭用度。”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九:“平时他说出啥意见一般都得到 汤阿英 的尊重,这点小事更不在话下了。” 5.一班。表数量,用于人群。 蒋光慈 《少年漂泊者》:“ 刘老太爷 正在大厅与一般穿得很阔的人们吃酒谈笑,高兴得不亦乐乎。” 丁玲 《母亲》三:“她以为要救 中国 ,一定先要有学问,还要有一般志同道合的朋友。” 6.哲学名词。指一切事物,或者许多个别事物所属的一类事物。亦指事物的共性。
一斑【拼音】: yī bān 【解释】 指豹身上的一块斑纹。比喻事物中的一小部分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引用解释 晋 王羲之 之子 王献之 尝观其父门生聚赌,见有胜负,曰:“南风不竞。”门生曰:“此郎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见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方正》、《晋书·王羲之传》。意谓如从竹管孔里看豹,只能见到一点斑纹而已。后因以“一斑”比喻事物的一小部分。 宋 苏轼 《再和黄鲁直烧香》诗之二:“丹青已自前世,竹石时窥一斑。” 元 耶律楚材 《次韵黄华和同年九日诗》之十:“测海纔盈掬,窥天见一斑。” 明 王世贞 《艺苑卮言》卷四:“ 韩退之 於诗本无所解, 宋 人呼为大家,直是势利他语。 子厚 於风雅骚赋似得一斑。” 秦牧 《漫记端木蕻良》:“ 端木 的坚强性格,从他冷对十年浩劫中自己身受的折磨,也可以见到一斑。”
一半【拼音】: yī bàn 【解释】一物分作二等份中的一份 它的一半骨头多【解释】 部分地 欠收原因一半由于干旱,一半由于虫灾 引用解释 二分之一。亦以表示约得其半。 唐 李白 《短歌行》:“ 麻姑 垂两鬢,一半已成霜。”《宋史·河渠志七》:“故 秦淮 无泛滥之患。今一半淤塞为田,水流不通,若不惜数亩之田,疏导之以復古跡,则其利尤倍。” 曹禺 《日出》第一幕:“ 竹均 ,我看你这两年的生活已经叫你死了一半。” 一大片。《汉书·李陵传》:“令军士人持二升糒,一半冰,期至 遮虏鄣 者相待。” 颜师古 注:“半读曰判。判,大片也。时冬寒有冰,持之以备渴也。”
一把手【拼音】: yī bǎ shǒu 【解释】∶参加活动的一员 (2) [a good hand]∶在某一方面才干出众的人 开车的一把手 (3) [the first in command]∶单位或组织的主要负责人 他是我们厂的一把手 引用解释 1.参加活动的一员。 王士美 《铁旋风》第一部第七章:“ 额尔敦 老家伙,十五、六年前是一把手,现在胡子比我都多一把。” 2.犹言一臂之力。 曹禺 《原野》第二幕:“现在 仇虎 回来,要毁我们,你难道忍心瞪眼看着,不来帮我们一把手。” 3.指在某一方面能干出众的人。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二部二五:“他是一个种地的能手……屯子里人都说:‘ 老刘 真算一把手。’”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三部二七:“ 德公 看问题看的尖锐,是我们棉纺业的一把手。” 4.指单位或组织的主要负责人。 郑九蝉 《县委大楼的“劳金”》:“大伙告诉我,原一把手调走了, 王庆林 又当了一把手。 绥水县 有指望了。” 郑义 《迷雾》十一:“他不愿以他‘一把手’的地位来强行通过决议。”
一把抓【拼音】: yī bǎ zhuā 【解释】∶指同时掌握许多工作,对什么事都不放手,都要自己管 (2) [try to tackle all problems at once regardless of their relative importance]∶作事不分轻重缓急,一齐下手 引用解释 1.谓对一切事都要亲自处理。 赵树理 《李家庄的变迁》九:“你从前那满脑一把抓的办法恐怕不能用了。” 2.指做事不分轻重缓急,一齐下手。 马可 《夫妻识字》:“别人样样按计划,生产发展过美啦,我乍是样样没计划,人人说我是一把抓。” 3.脑后长发留成一把的发型。 沙汀 《烦恼》:“ 刘久发 是光头, 陈天佑 蓄了个一把抓。” 4.俗称雏鸡大小满一握者。
一杯【拼音】: yī bēi 引用解释 1.指一杯的容量。《孟子·告子上》:“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 唐 王维 《渭城曲》:“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 阳关 无故人。”《朱子语类》卷二四:“如一杯羹在此冷了,将去温来又好。” 2.表示少量。 唐 李白 《送鲁郡刘长史》诗:“ 鲁国 一杯水,难容横海鳞。” 3.特指一杯酒。 唐 杜甫 《台上》诗:“老去一杯足,谁怜屡舞长。” 宋 杨万里 《立春日有怀》诗之一:“白玉青丝那得説?一杯嚥下 少陵 诗!”《红楼梦》第六三回:“这位奶奶那里吃了一杯来了?嘮三叨四的,又排场了我们一顿去了。”
一辈子【拼音】: yī bèi zi 【解释】[口]∶一生 引用解释 1.一生一世。 元 岳百川 《铁拐李》第三折:“一家儿享富贵,一辈儿无差役。”《红楼梦》第二二回:“这一去,一辈子也别来,也别説话。” 陈其通 《万水千山》第三幕:“孩子他爹给 二阎王 背了一辈子的盐,也没还清那阎王债啊!” 2.同辈。也说“一辈儿”。 元 武汉臣 《老生儿》第一折:“听我那一辈儿老相识朋友每,説我些什么来?”《官场现形记》第四三回:“齐巧他兄弟一辈子当中,当初有个捐巡检的,后来这人死了,他就顶了这巡检名字。”
一本【拼音】: yī běn 引用解释 1.同一根本。《孟子·滕文公上》:“且天之生物也,使之一本。”《朱子语类》卷九:“主敬穷理,虽二端,其实一本。” 清 王夫之 《读四书大全说·论语·公冶长篇一》:“仁、义、忠、孝,固无非性者,而现前万殊,根原一本。” 许地山 《凶手》第一幕:“奴是念着他们俩是一本之亲,而且老公公遗下的产业至今还没分析,论理应该供给他。” 2.完全根据。《新五代史·职方考》:“盖得其要,则虽万国而治;失其所守,则虽一天下不能容,岂非一本於道德哉!” 宋 曾巩 《贺熙宁十年南郊礼毕大赦表》:“发祥其德,无可以称;思所以报,一本於心。”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上:“因时致治,不能如三王之一本於道,而以功利之心行之,即是伯者以下事业。” 3.表数量。草木等植物的一株。《荀子·富国》:“然后瓜桃枣李,一本数以盆鼓。”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种瓜》:“八月断其梢,减其实,一本但留五六枚。”《宋史·五行志》:“ 太平兴国 二年八月, 青城县 民家竹一本,上分双茎。” 4.表数量。文件、奏章、书籍簿册等的一件或一册。《魏书·崔子元传》:“今缮写一本,敢以仰呈。”《北齐书·魏收传》:“及詔行 魏 史, 收 以为直置秘阁,外人无由得见。於是命送一本付并省,一本付 鄴下 ,任人写之。”《陈书·姚察传》:“ 后主 所製文笔,卷轴甚多,乃别写一本付 察 ,有疑悉令刊定。”《儿女英雄传》第三回:“那河道总督平日又合他不对,便借此参了一本,革职拿问。” 5.表数量。戏剧中可成段落的一出或数出。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曲儿甜,腔儿雅,裁剪就雪月风花,唱一本倚翠偷期话。” 6.一定长度的影片亦称一本。
一本万利【拼音】: yī běn wàn lì 【解释】 形容用很小的本钱就能获大利 引用解释 用极少资本牟取最大利润,形容本轻利重。 清 昭槤 《啸亭续录·吴制府》:“主算者算尽錙銖,其父犹以为未足。主算者艴然曰:‘然则一本万利,莫读书若也。’”《市声》第二六回:“这回破釜沉舟,远行一趟,却指望收它个一本万利哩。”《何典》第七回:“各处冲州撞府去做那説话贩子;虽不能一本万利,却也不减对合利钱。”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他说要办实业,想开一个一本万利的肥皂厂。”
一本正经【拼音】: yī běn zhèng jīng 【解释】 显出很规矩、很庄重的举止或外表。有时含讽刺的意味 引用解释 原指一部正规的经典。后即用以形容态度庄重严肃。有时带有讽刺意味。 茅盾 《赵先生想不通》:“他一本正经走到电扇跟前,郑重地关住,嘴里咕噜了一句‘又不热,开它干么’,就跑出了厢房去。” 巴金 《中国人》:“有些问题显得古怪可笑,但问话人却是一本正经,眼光是那么诚恳。” 郭澄清 《大刀记》第十五章:“ 黄二愣 嘿嘿地笑着,将肩上的水连珠步枪摘下来,一本正经地说。”
一边【拼音】: yī biān 【解释】∶指东西的一面,事情的一方面 这块木料只有一边光滑 (2) [the same]∶同样;一般 他俩一边高【解释】一个动作与另一个动作同时进行 一边听收音机,一边织毛衣 引用解释 1.一侧;一面。《后汉书·五行志一》:“堕马髻者,作一边。” 唐 李白 《赠昇州王使君忠臣》诗:“巨海一边静,长江万里清。”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四:“﹝ 红娘 ﹞持牋归,置於粧台一边。”《儿女英雄传》第一回:“怎奈那些关切一边的师友亲戚骨肉,都以天恩祖德报国勤民的大义劝勉。” 丁西林 《一只马蜂》:“ 余小姐 从长椅那一边,移到这一边。” 2.副词。表示一个动作与另一动作同时进行。《二刻拍案惊奇》卷九:“你住在外面,一边等我,一边看人,方不误事。”《醒世姻缘传》第五回:“那两个虞侯那里肯依,一边收拾,一边叫了两匹马,将行李驮在马上,两个虞侯跟的先行去了。” 艾青 《<诗选>自序》:“我就在一家工艺美术的小厂工作,一边进行自学。” 周立波 《山乡巨变》上一:“艄公看见 邓秀梅 一边只坐两个老百姓,比对面少两个人,一边荡桨,一边这样地调整。”
一边倒【拼音】: yī biān dǎo 引用解释 完全倾向一边。 毛泽东 《论人民民主专政》:“一边倒,是 孙中山 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教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 叶永烈 《并蒂莲》八:“有一件事,使 金莲 心中摇摆不定的天平终于一边倒了。” 王晨 张天来 《划破夜幕的陨星》:“在这场几乎完全一边倒的‘论战’中,这位二十三岁的‘黄口孺子’,就是这样不畏权势,向不可一世的大人物发起了反击。”
一笔勾销【拼音】: yī bǐ gōu xiāo 【解释】 原义是指把帐目上的数字一笔抹去,现在常用来比喻把一切完全取消或者比喻再也不提往事 引用解释 见“ 一笔勾消 ”。
一笔抹杀【拼音】: yī bǐ mǒ shā 引用解释 见“ 一笔抹煞 ”。
一并【拼音】: yī bìng 【解释】 将几件事合在一起办 引用解释 亦作“ 一并 ”。亦作“ 一并 ”。 一起;一齐。 宋 秦观 《元日立春三绝》之一:“直须残腊十分尽,始共新年一併来。” 元 无名氏 《赚蒯通》第三折:“本待拿将此人,一併杀坏,争奈他已自风魔了。”《水浒传》第六九回:“且把这厮长枷木扭送在死囚牢里,等拿了 宋江 ,一并解京施行!”《古今小说·蒋兴哥重会珍珠衫》:“目下凑不起价钱,只好现奉一半。等待我家官人回来,一并清楚。” 清 蒋士铨 《桂林霜·完忠》:“已经起马,夫人家眷一并到了公馆。”《老残游记》第十六回:“这浑蛋 胡举人 写了一封信,并这五千两凭据,一併送到县衙里来。” 鲁迅 《野草·风筝》:“现在,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空中了,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记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 见“ 一併 ”。
一臂之力【拼音】: yī bì zhī lì 【解释】手臂拉一把的力量。指不太大的力量 引用解释 指给予帮助的力量。常与“助”连用,表示从旁帮忙。 元 无名氏 《连环计》第四折:“我助你一臂之力,同杀那老贼去。”《三国演义》第四四回:“望 孔明 助一臂之力,同破 曹 贼。”《醒世姻缘传》第十六回:“所以特请兄来,遇有什么顺理可做的事,不惮效一臂之力。” 鲁迅 《呐喊·明天》:“ 单四嫂子 在这时候,虽然很希望降下一员天将,助他一臂之力,却不愿是 阿五 。”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二章:“莫不是有可以助我一臂之力的地方?”亦省作“ 一臂 ”。 叶圣陶 《潘先生在难中》:“恨自己没有个已经成年,可以帮助一臂的儿子。”
一步【拼音】: yī bù 引用解释 1.行走时两脚间的距离。 三国 魏 阮籍 《大人先生传》:“以万里为一步,以千岁为一朝。”《朱子语类》卷二:“只似在圆地上走,一人过急一步,一人差不及一步,又一人甚缓,差数步也。”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六:“马儿往西行,坐车儿往东拽,两口儿一步儿离得远如一步也。” 2.谓步伐一致。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八:“收拾行李,一步地都行上,两口儿眉头暂开放。” 3.指某一地步、境地或事务的某一段。《景德传灯录·灵龛禅师》:“出处非千佛,春来草自清,问碌碌地时如何?试进一步看。” 宋 真德秀 《西山语录·日至月至》:“ 孟子 教人只云养心莫善於寡欲, 周子 又进一步教人曰:‘由寡以至於无, 颜子 三月不违者,已到无欲之地。’”《儿女英雄传》第二回:“我的意思,总等他进一步,功名成就,纔给他提亲呢。”《红楼梦》第七十回:“我们每日每人临一篇给他,搪塞过这一步儿去就完了。” 毛泽东 《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第六章第三节:“要从这种斗争中去肃清公开的或隐藏的汉奸势力;要做到这一步也只有依靠民众的力量。” 4.长度名。历代不一,如 周 以八尺为一步, 秦 以六尺为一步,后亦以五尺为一步。《礼记·王制》:“古者以 周 尺八尺为步,今以 周 尺六尺四寸为步。” 孔颖达 疏:“古者八寸为尺,今以 周 尺八尺为步,则一步有六尺四寸。”《新唐书·突厥传上》:“ 后魏 筑长城,议者以为人治一步,方千里,役三十万人。” 5.中医运气学说以六十日又八十七刻半为“一步”。《素问·六微旨大论》:“显明之右,君火之位也,君火之右,退行一步,相火治之。” 王冰 注:“一步,凡六十日又八十七刻半。”
一步登天【拼音】: yī bù dēng tiān 【解释】 原义只指人的突然得志,一下子达到很高的地位。现在也兼指某些事物一下子提到很高的程度 引用解释 一步跨上青天。比喻一下子达到极高的境界或程度。常用以讽人突得高位。《狮子吼》第二回:“哪知 康有为 是好功名的人,想自己一人一步登天,做个维新的元勋。” 老舍 《正红旗下》六:“他双手托住我的两腋,叫声‘起’,我便一步登天,升到半空中。” 赵树理 《十里店》第六场:“一自从和你家结为亲眷,你的爹你姑父一步登天。”
一草一木【拼音】: yī cǎo yī mù 引用解释 《后汉书·应劭传》:“春一草枯则为灾,秋一木华亦为异。” 唐 李商隐 有《永乐县所居一草一木无非自栽今春悉已芳茂因书即事一章》诗。后亦以“一草一木”喻微细之物。《二程遗书》卷十八:“求之性情,因是切身,然一草一木皆有理,须是察。”《东周列国志》第三九回:“不许惊动,如有犯 僖氏 一草一木,斩首!” 清 陈天华 《猛回头》:“祖宗旧日的土地,失了数百年,仍想争转来,一草一木都不容外族佔去。” 杜鹏程 《延安人》:“那里,是他出生的地方,一草一木他都熟悉。”
一场【拼音】: yī chǎng 引用解释 表数量。犹一回,一番。 唐 白居易 《感樱桃花因招饮客》诗:“谁能闻此来相劝?共泥春风醉一场。”《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若是押发人是个学舌的,就有一场是非出来。”《红楼梦》第三二回:“别是想起什么来,生了气,叫他出去教训一场罢?” 巴金 《家》二九:“我想起她死得可怜,偷偷买点钱纸给他烧,也不枉生前跟她好一场。” 1.指一次科场考试。 唐 白居易 《选人入试继烛判对》:“将期百鍊之后,思苦弥精;何意一场之中,心劳愈拙。”《金史·选举志一》:“ 承安 四年,上諭宰臣曰:‘一场放二状元,非是。’” 2.表数量。指某些活动的一个场次。如:一场电影;一场球赛。 3.戏剧中的一个段落亦称一场。
一尘不染【拼音】: yī chén bù rǎn 【解释】 佛教指排除欲念,不被六尘玷污。后用以形容清静、纯洁。也形容为人清廉,不沾染坏习气 引用解释 1.佛教谓色、声、香、味、触、法为六尘,修道者达到真性清净不被六尘所染污为“一尘不染”。后多用以形容清净廉洁,品格高尚。 宋 张耒 《腊初小雪后圃梅开》诗之二:“一尘不染香到骨, 姑射 仙人风露身。”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 范蠡 霸 越 之后,脱屣富贵,扁舟五湖,可谓一尘不染矣。”《儿女英雄传》第九回:“听起来,老人家又是位一尘不染,两袖皆空的。” 王震 《忠诚的战士,王辉的一生》:“他(指 贺龙 )从旧营垒冲出来,但一尘不染,他能艰苦奋斗,是个革命乐观主义者。” 2.指非常清洁。 曹禺 《王昭君》第一幕:“几个绣墩错落地放在一尘不染的石板上。” 赵大年 《公主的女儿》:“院子扫得干干净净,玻璃擦得一尘不染。”
一成不变【拼音】: yī chéng bù biàn 【解释】 一经形成,不容变更。亦泛指墨守成规,不知变通 引用解释 《礼记·王制》:“刑者,侀也。侀者,成也。一成而不可变,故君子尽心焉。” 孔颖达 疏:“容貌一成之后,若以刀锯凿之,断者不可续,死者不可生,故云不可变。”后以“一成不变”谓刑法一经制定,不容变更。亦泛指墨守成规,不知变通。 宋 叶适 《上韩提刑》:“惟法令制时之要,而经术饰治之餘,二者之间,久焉难居;一成不变,无乃过中。” 毛泽东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第一章第一节:“一切战争指导规律,依照历史的发展而发展,依照战争的发展而发展;一成不变的东西是没有的。” 胡守为 《略谈陈寅恪先生的诗文证史》:“夫考证之业,譬诸积薪,后来者居上,自无胶守所见、一成不变之理。”
一筹莫展【拼音】: yī chóu mò zhǎn 【解释】 筹:计策。展:施展。一点计策也想不出;一点儿办法也没有 引用解释 《宋史·蔡幼学传》:“多士盈庭而一筹不吐。”后以“一筹莫展”比喻一点办法也没有。 明 唐顺之 《与陈苏山职方》:“盖部中只见其报功而不知其为衰庸闒懦、一筹莫展之人也。”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阻奸》:“今由 淮安 漕抚,陞补 南京 兵部尚书。那知到任一月,遭此大变,万死无裨,一筹莫展。”《官场现形记》第十回:“前头跟 翩仞 借的几百银子看看又要用完,现在一筹莫展,又不便再向他启齿。” 茅盾 《子夜》十八:“目前虽经 王和甫 那么一激, 吴荪甫 还是游移,还是一筹莫展。”
一触即发【拼音】: yī chù jí fā 【解释】 指箭在弦上,一触动就会射出去。比喻事态已发展到非常紧张的阶段 引用解释 1.本指箭在弦上,张弓待发。比喻事态发展已极紧张,一经触动即可爆发。 梁启超 《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三章第一节:“积数千年民族之精髓,递相遗传,递相扩充,其机固有磅礴鬱积、一触即发之势。” 毛泽东 《苏联利益和人类利益的一致》:“当今年春夏 波兰 问题紧张,世界大战一触即发的时候,不管 张伯伦 、 达拉第 如何没有诚意, 苏联 还是同 英 、 法 进行了四个多月的谈判,企图……制止大战的爆发。” 徐迟 《不过,好的日子哪天有?》:“粮食偷偷地在百货大跌之中上涨了。《新华日报》有两天被扣了。到处引起了纷纷的推测,似乎内战一触即发了。” 2.泛指极易发生。 叶圣陶 《火灾·被忘却的》:“女朋友初见,彼此赠送些化妆品,一同买些东西吃,此外谈论入时的装束和所闻的趣事,叙述家庭的情况和自己的经历,也是最经常的,一触即发的。”
一次方程【拼音】: yí cì fāng chéng 【解释】所含未知数量最高次数为一的方程,例如2x+6=0。也叫“线性方程” 引用解释 所含未知数最高次数为一的代数方程,例如x+y=0。
一次性【拼音】: yí cì xìng 【解释】 只有一次,不重复的 一次性的桌布
一蹴而就【拼音】: yī cù ér jiù 【解释】形容事情轻而易举,就能完成 引用解释 宋 苏洵 《上田枢密书》:“天下之学者,孰不欲一蹴而造圣人之域。”后以“一蹴而就”谓迈一步就成功,形容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就能完成。 清 吴沃尧 《历史小说总序》:“从前所受皆为大略,一蹴而就於繁赜,毋乃不可。” 杨沫 《不是日记的日记》:“科学上的成功哪有一蹴而就的呀!”亦作“ 一蹴而成 ”、“ 一蹴而得 ”。 邹韬奋 《什么事不可能》:“ 赖奥维 一九○三年的飞机也还不是一蹴而成的。” 茅盾 《路》十二:“现在,他们认为胜利不能一蹴而得,必须用持久战。”
一大半【拼音】: yī dà bàn 引用解释 大多数;大部分。《儿女英雄传》第二回:“那时同 安老爷 一班儿拣发的十二人,早有一大半各自找了门路,要了书信,先赶到河工。”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十一:“我们这个聚餐会的成员一大半是上海工商界的核心人物。”
一代【拼音】: yī dài 【解释】∶一个朝代 一代宗臣 (2) [on era]∶一个时代,当代 一代英豪 (3) [all one's life]∶指人的一生;一辈子 一代一代地辛勤劳动 (4) [generation] (5) 某一类人的一辈 鼓舞了整个一代的理论家 (6) 生物的一个世系 现在这一代昆虫似乎对这一喷剂有了抗药性 引用解释 1.一个朝代。 汉 王充 《论衡·宣汉》:“ 周 有三圣, 文王 、 武王 、 周公 并时猥出。 汉 亦一代也,何以当少于 周 ?”《汉书·萧何传赞》:“唯 何 、 参 擅功名,位冠羣臣,声施后世,为一代之宗臣。”《三国志·吴志·韦曜传》:“ 汉 氏承 秦 ,则有 叔孙通 定一代之仪。” 2.一个时代;当代。 晋 葛洪 《抱朴子·论仙》:“彼二 曹 学则无书不览,才则一代之英。”《新五代史·慕容彦超传》:“今公英武,一代之豪杰也,若量力相时而动,可以保富贵终身。” 元 郑光祖 《王粲登楼》第二折:“久闻此人是一代文章之士,道中门相请。” 清 昭槤 《啸亭续录·唐宋国初诗人》:“盖后世名家倍出,足可表章一代。” 3.生物繁衍,新旧交替,亦称一代。 朱可 等《深深的绿巷》:“用栽培学的观点来看,培养起来一代新的品种,需要几代的努力才行。” 4.中医谓脉象中的一次间歇。《素问·脉要精微论》:“数动一代者,病在阳之脉也,洩及便脓血。”《灵枢经·根结》:“所谓五十营者,五藏皆受气,持其脉,口数其至也。五十动而不一代者,五藏皆受气。四十动一代者,一藏无气……不满十动一代者,五藏无气。”
一带【拼音】: yí dài 【解释】泛指某处和与它相连的地方 北京一带 税厂一带。——《广东军务记》 桥边一带。 引用解释 1.一条带子。常用以形容东西或景物象一条带子。 唐 冷朝阳 《登灵善寺塔》诗:“ 华岳 三峯小, 黄河 一带长。” 前蜀 毛文锡 《醉花间》词:“银汉是红墙,一带遥相隔。”《三国演义》第四六回:“ 孔明 教把船隻头西尾东,一带摆开,就船上擂鼓呐喊。” 清 黄宗羲 《留别海昌同学序》:“诸子与某相隔一带水耳。” 2.泛指某一地区或其附近。 宋 张载 《泾原路经略司论边事状》:“窃见古 渭州 一带,生熟蕃户,据地数百里,兵数十万,土壤肥沃,本 汉 唐 名郡。”《元史·世祖纪一》:“率 蒙古 、 汉 军驻 燕京 近郊、 太行 一带,东至 平滦 ,西控 关陕 。”《儒林外史》第一回:“小哥,你只在这一带顽耍,不必远去。” 毛泽东 《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 蒋介石 还有六十个师位于江南一带,他们仍在准备作战。” 3.表数量。用于象带子样的物件。《京本通俗小说·西山一窟鬼》:“看那从嫁 锦儿 时,脊背后披着一带头髮,一双眼插将上去,脖项上血污着。”《元史·舆服志二》:“龙头竿绣氅,竿如戟,无钩,下有小横木,刻龙头,垂朱緑盖,每角缀珠佩一带,带末有金铜铃。” 4.表数量。用于景物或景色。 唐 羊士谔 《泛舟入后溪》诗:“两餘芳草静沙尘,水緑滩平一带春。” 明 梵琦 《怀净土》诗:“一带云山一草堂,一瓶浄水一炉香。”《儒林外史》第一回:“湖边一带緑草,各家的牛,都在那里打睡。” 杨朔 《滇池边上的报春花》:“现时我就在云里。飞机正越过一带大山,飞的极高,腾到云彩上头去。” 5.表数量。用于成排的门或建筑物等。《水浒传》第六八回:“只听得排门一带都倒,正不知多少人抢将入来。”《荡寇志》第七一回:“又只见密密层层,成千成万无数的帐房,一带一带的鱼鳞也似比著。” 郭沫若 《孔雀胆》第一幕:“桥下为 盘龙江 之支流,岸边有石栏杆环护,向左绕去,隐没于左手一带黄色围墙之后。”
一旦【拼音】: yī dàn 【解释】∶不确定的时间 一旦工作完成,我们就没有什么可担心的 一旦山陵崩。——《战国策·赵策》 一旦为将。——汉·刘向《列女传》 一旦不能有(指一旦国家灭亡不能占有这些珍宝)。——唐·杜牧《阿房宫赋》 一旦异于今日…必致失所。——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一旦运穷。——明·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一旦抵罪。——明·张溥《五人墓碑记》 一旦事变。——清·周容《芋老人传》 (2) [in a very short time;in a single day]∶一天之间,表示在非常短的时间内 毁于一旦 引用解释 1.一天之间。《战国策·燕策二》:“ 伯乐 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史记·晋世家》:“一旦杀三卿,寡人不忍益也。”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赣水》:“此树尝中枯,逮 晋 永嘉 中,一旦更茂,丰蔚如初。”《儿女英雄传》第四十回:“ 安公子 一旦之间,两桩都得了,可不算得个意外的荣华、飞来的富贵吗?” 瞿秋白 《饿乡纪程》七:“ 俄国 的资产阶级,在 哈尔滨 盘据着 中东路 的要津,已经根深蒂固,如今一旦动摇,他们就起恐慌。” 2.有朝一日。《战国策·赵策四》:“今媪尊 长安君 之位……而不及今令有功於国,一旦山陵崩, 长安君 何以自託於 赵 ?” 汉 王充 《论衡·程材》:“一旦在位,鲜冠利剑;一岁典职,田宅并兼。”《朱子语类》卷二七:“如人寻一箇物事不见,终岁勤动,一旦忽然撞着,遂至惊骇。” 毛泽东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一道【拼音】: yī dào 【解释】 一起 引用解释 1.一条道路。《北史·西域传序》:“自 玉门 度流沙,西行二千里至 鄯善 为一道。” 唐 储光羲 《终南幽居献苏侍郎诗》之二:“深林开一道,青嶂成四邻。” 2.同一道理。《汉书·董仲舒传》:“道之大原出於天,天不变,道亦不变,是以 禹 继 舜 , 舜 继 尧 ,三圣相受而守一道。”《宋史·选举志三》:“文武一道也,今太学就绪,而武学几废,恐有遗才。” 3.一种途径或方法。《商君书·更法》:“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吕氏春秋·爱类》:“利民岂一道哉,当其时而已矣。”《朱子语类》卷十八:“至於所谓仁,得一道而入,则可以类推而通其餘矣。” 4.一种德行。《淮南子·诠言训》:“有百技而无一道,虽得之弗能守。” 5.同路;一起。 唐 李白 《秋浦歌》之十三:“郎听採菱女,一道夜歌归。”《京本通俗小说·西山一窟鬼》:“我们就这里买些酒,吃了助威,一道躲开那两个婆子。” 毛泽东 《增强党的团结,继承党的传统》:“要好好团结群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一道工作。” 6.犹一并。 宋 无名氏 《张协状元》戏文第四出:“且打交你尘簌簌,一道与男女揣个骨看。” 7.围棋下子的一个交叉点。《三国志·魏志·王粲传》:“观人围棊,局坏, 粲 为覆之……不误一道。”《北史·齐河南王孝瑜传》:“读书敏速,十行俱下,覆棊不失一道。” 8. 明 代军队的一个编制单位。《续文献通考·兵一》:“然后於阵四面列骑为队,每队五七百人,十队为一道,十道当一面,各有主帅。” 9.表数量。用于水流、光线等,犹言一条。 唐 王维 《寒食城东即事》诗:“清溪一道穿桃李,演漾緑蒲涵白芷。” 唐 元稹 《望喜驿》诗:“子规惊觉灯又灭,一道月光横枕前。”《儿女英雄传》第六回:“只见斜剌里一道白光儿闪烁烁从半空里扑了来。” 10.表数量。用于景物,犹言一片。 唐 王昌龄 《送柴侍御》诗:“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唐 欧阳詹 《小苑春望宫池柳色》诗:“媚作千门秀,连为一道春。” 唐 杜牧 《汴人舟行答张祜》诗:“春风野岸名花发,一道帆檣尽柳烟。” 11.表数量。用于符箓、文书、题目等,犹言一篇。 南唐 刘崇远 《金华子杂篇》卷下:“乃以符一道付之。”《宣和遗事》前集:“独有御史中丞 丰稷 同着殿中侍御史 陈师锡 共写着表文一道,奏 蔡京 奸恶。”《宋史·选举志三》:“明年命断案三场,每场止试一道。”《西游记》第九回:“祭了 光蕊 ,烧了祭文一道。” 12.表数量。用于称进一次茶汤或菜肴。《水浒传》第九回:“吃得一道汤,五七杯酒。”《儒林外史》第二二回:“三人分宾主坐下, 牛浦 坐在下面。又捧出一道茶来吃了。” 赵树理 《张来兴》:“县人代会开会期间,大会总务处为了让全县代表都赏识一下本县产的鱼,就决定在最后会餐的席上特加一道好菜--煎鱼。”
一刀切【拼音】: yī dāo qiē 【解释】 比喻不顾实际情况,强求划一 要实行科学种田,因地制宜,不要搞一刀切 引用解释 不针对具体情况,只用某种固定方式一律处理。 聂荣臻 《努力开创我国科技工作的新局面》:“现代科学技术是复杂的,要采用多种途径,不能‘一刀切’。” 刘绍棠 《小荷才露尖尖角》三:“可是,这些年只许单打一,不管高矮、胖瘦、大小、宽窄,全都一刀切。”
一大早【拼音】: yī dà zǎo 引用解释 一清早。 秦兆阳 《炊事员熊老铁》:“第二天一大早,他就找到秘书室去。” 黎之 《晚归》:“他们从一大早来到这里抢收早稻,整整忙了一天。”
一等【拼音】: yī děng 引用解释 1.一级台阶。《论语·乡党》:“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 2.一个等级。《国语·鲁语上》:“自是 晋 聘於 鲁 ,加於诸侯一等。” 唐 杜甫 《唐故范阳太君卢氏墓志》:“凡涂车芻灵,设熬置铭之名物,加庶人一等。”《通志·职官一》:“正九品,从九品,从品同外官各降一等。” 巴金 《真话集·<序跋集>跋》:“我相信他的说法:人生来是平等的。五十四年过去了,可是今天还有人告诉我:人是应该分为等级的,那么根据我几十年的写作经验,我大概属于挨批的一等吧。” 3.一样;相同。 晋 王嘉 《拾遗记·晋时事》:“ 崇 常择美容姿相类者十人,装饰衣服大小一等,使忽视不相分别,常侍於侧。” 宋 王安石 《影福殿前柏》诗:“知君劲节无荣慕,宠辱纷纷一等看。” 明 陶宗仪 《辍耕录·叙画》:“ 河 北绢经纬一等,故无背面; 江 南绢则经粗而纬细,有背面。” 4.一种;一类。 唐 寒山 《诗》之一三六:“世有一等流,悠悠似木头。” 元 关汉卿 《窦娥冤》第二折:“有一等妇女每相随,并不説家克计,则打听些閒是非。”《红楼梦》第五四回:“再有一等人,他自己看了这些书,着邪了。” 5.第一等。《儒林外史》第十九回:“考过,宗师着实称赞,取在一等第一。” 茅盾 《子夜》十五:“ 苏伦 也算是半个‘理论家’,口才是一等, 玛金 平时也相当的敬重他。”
一点【拼音】: yì diǎn 【解释】∶汉字的一种笔画。常指书画中的点画 (2) [a little;a bit]∶表示甚少或不定的数量 做一点事 (3) [side]∶一方面,一部分 抓住一点,不及其余 (4) [a hour]∶一小时 下午一点 引用解释 1.汉字的一种笔画。常指书画中的点画。 晋 王羲之 《题卫夫人<笔阵图>后》:“每作一点,如高峰坠石。” 南朝 齐 谢赫 《古画品录·陆绥》:“体韵遒举,风彩飘然。一点一拂,动笔皆奇。” 唐 朱景玄 《唐朝名画录·李灵省》:“若画山水、竹树,皆一点一抹,便得其象,物势皆出自然。” 2.表示甚少或不定的数量。 南朝 梁 江淹 《惜晚春》诗:“如获琼歌赠,一点重如金。”《景德传灯录·潭州神山僧密禅师》:“我今日一点气力也无。”《红楼梦》第一一一回:“好好的替咱们服侍老太太西去,也少尽一点子心哪。” 鲁迅 《朝花夕拾·小引》:“看看绿叶,编编旧稿,总算也在做一点事。” 3.一经指点。《朱子全书》卷十二:“千条万绪,一身亲歷之,圣人一点他便醒,元来只从一箇心中流出来。” 4.一方面;一部分。 毛泽东 《论十大关系》十:“他们都晓得有两点,为什么我们只提一点?一万年都有两点……说只有一点,叫知其一不知其二。” 5.一小时。一天中的第一和第十三时,也称一点。
一点点【拼音】: yì diǎn diǎn 【解释】 汉语中与“这么”、“那么”连用,表示极小或极少 只有那么一点儿,太少了 引用解释 表示极小或极少。 元 纪君祥 《赵氏孤儿》第一折:“可怜见 赵 家三百餘口,诛尽杀絶,止有一点点孩儿。我如今救的他出去,你便有福,我便成功。”《醒世姻缘传》第五回:“我外公是个一点点锦衣卫都督。” 老舍 《正红旗下》一:“这么一想,姑母对我就不能不在讨厌之中,还有那么一点点敬意。” 洪深 《香稻米》第二幕:“你连一点点男子汉大丈夫气都没有的。”
一点儿【拼音】: yī diǎn er 【解释】 汉语中与“这么”、“那么”连用,表示极小或极少 只有那么一点儿,太少了
一点一滴【拼音】: yī diǎn yī dī 引用解释 形容微少零星。 方志敏 《可爱的中国·清贫》:“为革命而筹集的金钱,是一点一滴的用之于革命事业。” 叶圣陶 《友谊》一:“要在日常生活里头一点一滴的小事上学习这些个英雄人物。” 巴金 《<随想录>总序》:“我愿意一点一滴地做点实在事情,留点痕迹。”
一定【拼音】: yí dìng 【解释】∶规定的,确定的 (2) [definite;constant]∶固定不变的 (3) [surely;certainly;necessarily]∶必定;必然 (4) [given;particular;certain]∶特定的 在一定的条件下 引用解释 1.一经制定;一经确定。 汉 贾谊 《论时政疏》:“地制一定,宗室子孙,莫虑不王。”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声律》:“韵气一定,故餘声易遣。” 宋 陈亮 《书林勋本政书后》:“然后 勋 所定之制,可以一定而不易,庶几 勋 之志也。”《警世通言·拗相公饮恨半山堂》:“因他性子执拗,主意一定,佛菩萨也劝他不转,人皆呼为拗相公。” 2.固定不变;注定。《淮南子·原道训》:“故士有一定之论,女有不易之行。” 明 薛瑄 《道论》中篇:“人之子孙,富贵贫贱,莫不各有一定之命。” 3.规定的,确定的。《晋书·杜预传》:“故遂表树开道,为一定之制。”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限字则四六排偶之文是已。语有一定之字,字有一定之声。” 老舍 《二马》第五段三:“人事,爱情,永远是没系统的,没一定的!” 4.必然;确实无疑。 元 无名氏 《谢金吾》第三折:“那 杨六郎 一定饶了我。” 明 王九思 《中山狼》:“恰纔有一箇狼走将这里来了,你一定看见来。” 丁玲 《韦护》第二章八:“我们仿佛是在骄傲,然而却一定有许多内行人在讥笑我们了。” 5.表示坚决。多用于第一人称。 茅盾 《喜剧》:“有要紧事,一定要见一见。” 曹禺 《雷雨》第三幕:“我们明天一定走,离开这儿。” 6.某种程度的;适当的。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二章:“她注意的是这女孩子的相貌的变化,和如何使她具有一定的学历。” 马南邨 《燕山夜话·初生之犊不怕虎》:“只要脑子和身体各部分相应的官能担负得了,并不勉强,就可以进行一定的学习和锻炼。” 7.特定。 毛泽东 《新民主主义论》十一:“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老舍 《正红旗下》三:“历史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总会有人,象二哥,多看出一两步棋的。” 8.犹统一。 宋 欧阳修 《苏氏文集序》:“ 唐 衰兵乱,又百餘年而圣 宋 兴,天下一定,晏然无事。” 康有为 《应诏统筹全局摺》:“令群臣具名上表,咸革旧习,黽勉维新;否则自陈免官,以激厉众志,一定舆论。”
一动【拼音】: yī dòng 引用解释 1.一次举动;一个行动。《左传·昭公十五年》:“礼,王之大经也;一动而失二礼,无大经矣。”《二程遗书》卷二四:“圣人一言一动无不合於天理如此。” 2.一经发动;一有所举动。《史记·淮南衡山列传》:“昔 文王 一动,而功显于千世,列为 三代 ,此所谓因天心以动作者也。” 汉 贾谊 《属远》:“上之所得者甚少,而民毒苦之甚深,故 陈胜 一动而天下振。” 宋 罗大经 《鹤林雨露》卷八:“大军一动,万命所悬,乃可置於度外乎?” 明 陈邦瞻 《宋史纪事本末·陈亮恢复之议》:“有所不动,一动而敌自鬭。” 3.指思想、感情的突然触动。《朱子语类》卷三一:“心自是仁,然私欲一动,便不仁了。” 明 胡居仁 《居业录·心性》:“因心与理二,故一动便乱。”《儿女英雄传》第四回:“俄延了半晌,忽然灵机一动,心中悟将过来。”《花月痕》第十回:“ 荷生 见了丫鬟説出‘ 吕仙阁 ’三字,心中一动。” 4.犹动輒。如:他一动就骂人。如:这孩子一动就哭。
一动不动【拼音】: yī dòng bù dòng 引用解释 形容毫不移动。 瞿秋白 《那个城》:“那些树影--沉沉的垂枝,一动不动覆着默然不语的大地。” 曹禺 《日出》第一幕:“ 白露 这时觉得背后悉索声,她立刻转身,那人影钉在那里,一动不动。”
一度【拼音】: yí dù 【解释】∶曾经,从前 一度是很快乐的 (2) [for a time]∶有过一次 他因病一度休学 引用解释 1.计量日月星辰运行距离的一个单位。《淮南子·天文训》:“日行一度,以周於天,日冬至 峻狼 之山;日移一度,凡行百八十二度八分度之五,而夏至 牛首 之山。” 汉 班固 《白虎通·日月》:“日日行一度,月日行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晋书·天文志上》:“摄提、填星皆东行,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朱子语类》卷二:“望时,是月与日正相向,如一箇在子,一箇在午,皆同一度。” 2.犹一次。 五代 谭用之 《赠索处士》诗:“一度相思一惆悵,水寒烟澹落花前。”《醒世恒言·薛录事鱼服证仙》:“天帝嗔怒,罚 织女 住在天河之东, 牛郎 住在 天河 之西。一年只许相会一度,正是七月七日。” 毛泽东 《采桑子·重阳》词:“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3.有过一次。 唐 栖白 《寄南山景禅师》诗:“一度林前见 远公 ,静闻真语世情空。” 徐迟 《牡丹》七:“ 魏紫 记不得他们了。但终于记起了当年那位年轻的剧作家和那位一度的合演者,十分高兴。” 4.一次渡过。度,渡。《新编五代史平话·唐史上》:“大王若提兵一度 渭桥 ,京都又復惊骇。” 5.谓按现成曲调唱一次。 6.指温度、角度、经纬度、电量等的一个单位。
一段【拼音】: yī duàn 【解释】 一部分 一段树干
一端【拼音】: yī duān 引用解释 1.指物件的一头。 鲁迅 《朝花夕拾·无常》:“门口是一块活板,人一进门,踏着木板的这一端,塑在那一端的他便扑过来,铁索正套在你脖子上。” 冰心 《寄小读者》十一:“我得了一支五彩漆管的铅笔,一端有个橡皮帽子。” 2.指事情的一点或一个方面。 汉 王充 《论衡·实知》:“夫术数直见一端,不能尽其实。” 三国 魏 嵇康 《声无哀乐论》:“今粗明其一端,亦可思过半矣。” 清 方苞 《读邶鄘至曹桧十一国风》:“或同始而异终,或将倾而復植,岂可以一端尽哉?” 鲁迅 《呐喊·端午节》:“他自己说,他是自从出世以来,只有人向他来要债,他从没有向人去讨过债,所以这一端是‘非其所长’。” 3.表布帛数量。古代布帛二端相向卷,合为一匹,一端为半匹,其长度相当于二丈。 汉 桓宽 《盐铁论·力耕》:“夫中国一端之縵,得 匈奴 累金之物。”《古诗十九首》之十八:“客从远方来,遗我一端綺。”《左传·昭公二十六年》“币锦二两” 晋 杜预 注:“二丈为一端,二端为一两,所谓匹也。” 宋 叶梦得 《避暑录话》卷下:“﹝ 张友正 ﹞与染工为邻,或问其故。答曰:‘吾欲假其縑素学书耳。’于是与约,凡有欲染皂者先假之,一端酬二百金。如是日书数端。” 4.方言。表示一舀的数量。 周立波 《山乡巨变》下十七:“ 盛佳秀 舀了一端饲。”
一对【拼音】: yī duì 引用解释 1.表数量。一双。 唐 皮日休 《重元寺双矮桧》诗:“应如 天竺 难陀寺 ,一对狻猊相枕眠。”《宣和遗事》前集:“撞着八个大汉,担着一对酒桶,也来堤上歇凉。”《金瓶梅词话》第四回:“看见他一对小脚穿着老鸦缎子鞋儿。” 2.表数量。一套,用以称衣服。 宋 欧阳修 《谢对衣金带鞍辔马状》:“臣伏蒙圣慈,以臣入院,特赐衣一对,金带一条,金镀银鞍轡马一匹者。” 3.称夫妻两人。《京本通俗小说·冯玉梅团圆》:“又过数日,妇人脚不痛了, 徐信 和它做了一对夫妻上路,直到 建康 。”《水浒传》第一○四回:“适纔曾合过来,铜盆铁帚,正是一对儿夫妻。” 杨朔 《春子姑娘》:“我望望她,又望望她表兄弟那宽阔的背影,觉得这两人配在一起,倒是天生的一对儿。” 4.泛指年貌可以相配的两个人。《红楼梦》第二六回:“从镜后转出两个一对儿十五六岁的丫头来。”《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十回:“有叫局的,他姊妹两个总是一对儿同来,却只算一个局钱。”
一堆【拼音】: yī duī 【解释】 重重叠叠地放置着的许多东西或挤在一起的一群人 一堆石头 一堆人 引用解释 1.表数量。用于指成堆的物或成群的人。 唐 杜牧 《初冬夜饮诗》:“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阑干?”《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摸到牀上,见一人朝着里牀睡去,脚后却有一堆青钱,便去取了几贯。” 2.谓做成堆状。《水浒传》第一○三回:“ 王庆 听了这句,连忙掣出那把解手尖刀,将身一堆儿蹲在那株梅树后。” 3.一起,一块儿。《海上花列传》第五二回:“停两年,也说勿定倪两家头来浪一堆勿来浪一堆。” 朱自清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即如船里的人面,无论是和我们一堆儿泊着的,无论是从我们眼前过去的,总是模模糊糊的,甚至渺渺茫茫的。”
一二【拼音】: yī èr 【解释】∶一两个;少数 常有一二。——清·洪亮吉《治平篇》 一二人立决。——清·方苞《狱中杂记》 (2) [a little]∶一点点,一些 略知一二 (3) [a few]∶少数;一两个 邀请一二知己 (4) [one by one]∶逐一 一二谈也。——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 引用解释 1.一两个。表示少数。《书·康诰》:“﹝ 文王 ﹞用肇造我区夏,越我一二邦以修。”《景德传灯录·泰钦禅师》:“此山先代一二尊宿曾説法来,此坐高广,不才何升?”《儒林外史》第三四回:“小弟徧览诸儒之説,也有一二私见请教。” 老舍 《黑白李》:“ 黑李 是我的好友,因为常到他家去,所以对 白李 的事儿我也略知一二。” 2.一一;逐一。《墨子·尚同上》:“远国异土之民,是非利害之辩,不可一二而明知,故画分万国,立诸侯国君。” 汉 扬雄 《长杨赋》:“僕尝倦谈,不能一二其详,请略举其凡,而客自览其切焉。” 唐 韩愈 《进撰平淮西碑文表》:“今词学之英,所在麻列,儒宗文师,磊落相望,外之则宰相公卿郎官博士,内之则翰林禁密游谈侍从之臣,不可一二遽数。” 3.犹次第。《战国策·秦策二》:“计有一二者难悖,听无失本末者难惑。” 4.少许。《京本通俗小说·菩萨蛮》:“ 可常 之罪,僧辈不敢替他分辩,但求恩王念平日错爱之情,可以饶恕一二。” 元 马致远 《黄粱梦》第三折:“解子哥,怎生可怜见方便一二。” 冰心 《庄鸿的姊姊》:“起先她还能指教我一二,以后我的程度又深了些,她便不能帮助我了。” 5.犹言一两手。指耍弄的手法。 元 张国宝 《罗李郎》第三折:“那厮却有一二,咱家无三思,将那谎局段则向俺跟前使。”
一发【拼音】: yī fà 【解释】∶更加;越发 如果处理不当,就一发不可收拾了 (2) [together]∶一同;一并【解释】∶一根头发 引用解释 1.发射一次。《韩非子·显学》:“虽有不恃隐栝而有自直之箭、自圜之木,良工弗贵也。何则?乘者非一人,射者非一发也。” 汉 刘向 《说苑·权谋》:“使善射者射之,一发,兕死车下,王大喜。” 宋 梅尧臣 《依韵和韩子华陪宴》:“醉惊一发功,谁许百金易,非等将帅能,聊将宾客适。” 2.古以射箭十二枚为“一发”。《汉书·匈奴传下》“矢四发” 唐 颜师古 注:“ 服虔 曰:‘发,十二矢也。’ 韦昭 曰:‘射礼三而止,每射四矢,故以十二为一发也。’发犹今言箭一放两放也。今则以一矢为一放也。” 宋 朱翌 《猗觉寮杂记》卷下:“世以射一箭为一发,非也。射毕十二箭,方为一发。” 3.一经发动;一经开始。《宋史·常安民传》:“今怨忿已积,一发其害必大,可不谓大忧乎。” 鲁迅 《<呐喊>自序》:“从此以后,便一发而不可收,每写些小说模样的文章,以敷衍朋友们的嘱托。” 4.越发;更加。《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 刘贵 ﹞先前读书,后来看看不济,却去改业做生意,便是半路上出家的一般,买卖行中一发不是本等伎俩,又把本钱消折去了。” 元 无名氏 《硃砂担》第一折:“我道谁,原来是老客,隔的两个月不见,一发吃的好了。”《红楼梦》第十八回:“ 贾 府奉了此旨,一发日夜不閒,连年也不能好生过了。” 瞿秋白 《饿乡纪程》十三:“十天以来我的生活一发无味枯燥。” 5.一同;一齐。《宣和遗事》前集:“﹝天子﹞道罢,武士一发向前。”《水浒传》第二回:“我家也有头口骡马,教庄客牵去后槽,一发喂养。”《警世通言·三现身包龙图断冤》:“即时叫起四家邻舍来,上手住的 刁嫂 ,下手住的 毛嫂 ,对门住的 高嫂 鲍嫂 ,一发都来。” 6.索性;干脆。 元 无名氏 《看钱奴》第一折:“这等,你一发搬在俺家中住罢。”《水浒传》第四二回:“先生何不将带几个人去,一发就搬取老尊堂上山,早晚也得侍奉。”《西游记》第二五回:“师父!且把善字儿包起,让我们使些凶恶,一发结果了他,脱身去罢。” 7.表数量。用于枪弹、炮弹,犹言一枚。如:今天实弹演习,每人打了一发子弹。 1.一根头发。 晋 傅咸 《栉赋》:“我嘉兹櫛,恶乱好理,一髮不顺,实以为耻。”《朱子语类》卷六三:“今以一髮之微,尚有可破而为二者。” 2.比喻微小的事物或见解。《陈书·徐陵传》:“且据图刎首,愚者不为;运斧全身,庸流所鉴。何则?生轻一髮,自重千钧。” 明 宋濂 《诸子辩》:“乃因旧所记忆者作《诸子辩》数十通,九家者流颇具有焉……其中疏剔觝排,亦窃自谓有一髮之见。” 3.喻极端危险。 宋 曾巩 《道山亭记》:“其途或逆坂如缘絙,或垂崖如一髮。” 鲁迅 《坟·论睁了眼看》:“可是一到快要显露缺陷的危机一发之际,他们总即刻连说‘并无其事’,同时便闭上了眼睛。”参见“ 一髮千钧 ”。 4.指极端危险的瞬间。 5.形容远山微茫。 唐 韩愈 《赠别元十八协律》诗之六:“乘潮簸 扶胥 ,近岸指一髮。” 宋 苏轼 《澄迈驿通潮阁》诗:“杳杳天低鶻没处,青山一髮是中原。”
一番【拼音】: yī fān 引用解释 1.一回;一次;一阵。《诗·小雅·车攻》“射夫既同” 唐 孔颖达 疏:“此射夫皆已射一番。” 宋 范成大 《落鸿》诗:“只道一番新雨过,谁知双袖倚楼寒。” 元 无名氏 《神奴儿》第一折:“你一番价探望哥哥,吃的来醺醺醉。”《西游记》第四二回:“一番搭上手,斗经四五个回合,行者揑着拳头,拖着棒,败将下来。” 毛泽东 《新民主主义的宪政》:“顽固到没有办法,所以我们就要开大会,‘促’他一番。” 2.一种;一类。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补遗·刑部·癸卯妖书》:“但其所倾陷者,别是一番人耳。” 许地山 《命命鸟》:“她自经过这一场恐慌,精神上遂起了莫大的变化。对于婚姻别有一番见解。” 3.一张;一片。《新唐书·藩镇传·王鎔》:“况继奉天子詔和解,能无一番纸坠北路乎?”
一反常态【拼音】: yī fǎn cháng tài 【解释】 完全改变了平时的态度 引用解释 完全改变了平常的态度。 郭澄清 《大刀记》第十六章:“可是而今,他却一反常态,神采飞扬地高谈阔论起来。” 钟延豪 《华西街上》四:“他发觉保镳 阿牛 一反常态的坐在门口的椅上,神色有点诡谲。”
一帆风顺【拼音】: yī fán fēng shùn 【解释】船张满帆顺风行驶。比喻极为顺利 引用解释 1.本指帆船一路顺风。亦用为祝人旅途安吉之辞。 清 李渔 《怜香伴·僦居》:“櫛霜沐露多劳顿,喜借得一帆风顺。” 周立波 《参军这一天》:“群众热烈地鼓掌,有人高声叫口号。党委书记点点头,结束他的送别辞:‘好吧,再见!祝你们为祖国立功,一帆风顺。’” 2.比喻境遇顺利或办事容易。《官场现形记》第五四回:“凡是做官的人,如在运气头上,一帆风顺的时候,就是出点小岔子,説无事也就无事。” 鲁迅 《且介亭杂文·中国语文的新生》:“改革,是向来没有一帆风顺的。” 毛泽东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三:“在社会主义事业中,要想不经过艰难曲折,不付出极大努力,总是一帆风顺,容易得到成功,这种想法,只是幻想。”
一方【拼音】: yī fāng 引用解释 1.一边。多指远处。《诗·秦风·蒹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郑玄 笺:“在大水之一边,假喻以言远。”《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扁鹊 以其言饮药三十日,视见垣一方人。” 司马贞 索隐:“方犹边也,言能隔墙见彼边之人。” 三国 魏 曹丕 《与吴质书》:“今果分别,各在一方。” 宋 范成大 《送王仲显赴琼筦》诗:“十年五别岁月老,一方万里音尘稀。” 2.一处。指所居住的地方。《诗·小雅·角弓》:“民之无良,相怨一方,受爵不让,至於己斯亡。” 郑玄 笺:“无善心之人,则徙居一处怨恚之。”《西游记》第六五回:“经上言三千诸佛,想不是在一方;似 观音 在 南海 , 普贤 在 峨眉 , 文殊 在 五台 。” 清 顾炎武 《与人书》之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 3.一个方面;一带地方。《汉书·终军传》:“臣年少材下,孤於外官,不足以亢一方之任。”《南齐书·竟陵王子良传》:“ 齐 有天下日浅,恩洽未布,一方或饥,当加优养。” 宋 欧阳修 《乞奖用孙沔札子》:“其养练士卒,招抚蕃夷,恩信著於一方,至今边人思之。”《古今小说·张道陵七试赵昇》:“所以一方惧怕,每年用重价购求一人,赤身绑缚,送到庙中。” 陈沂 《奔袭刘黑七》:“我这下子活捉了他,不仅为我们这一方的老乡们除了害,我还可以立一个特等功。” 4.指物的一部分或事的一方面。《周礼·考工记·鲍人》:“信而直,则取材正也;信之而枉,则是一方缓、一方急也。若苟一方缓、一方急,则及其用也,必自其急者先裂。”《晋书·刑法志》:“理者,精玄之妙,不可以一方行也;律者,幽理之奥,不可以一体守也。” 宋 曾巩 《请近更官制如周官六典为书札子》:“况於时异事殊,而可以胶於一方之説,泥於一偏之跡哉?” 5.一种;一类。《慎子·民杂》:“是以大君因民之能为资,尽包而畜之,无能去取焉。是故不设一方以求於人,故所求者无不足也。”《淮南子·精神训》:“以死生为一化,以万物为一方。” 高诱 注:“方,类也。”《西京杂记》卷四:“其有一介之善,一方之艺,居接士之馆。” 6.犹言一种方法。《吕氏春秋·君守》:“今之为车者,数官然后成。夫国岂特为车哉,众智众能之所持也,不可以一物一方安车也。” 高诱 注:“方,道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养气》:“虽非胎息之迈术,斯亦卫气之一方也。” 7.一种配方或药方。《南齐书·虞悰传》:“ 悰 善为滋味,和齐皆有方法……上就 悰 求诸饮食方, 悰 秘不肯出。上醉后,体不快, 悰 乃献醒酒鯖鮓一方而已。”《西游记》第七九回:“朕得一疾,缠绵日久不愈。幸国丈赐得一方,药饵俱已完备,只少一味引子。” 8.指东西南北四方之一。 唐 李贺 《北中寒》诗:“一方黑照三方紫, 黄河 冰合鱼龙死。” 9.数量词。用于方形的东西。 唐 曹松 《碧角簟》诗:“八尺碧天无点翳,一方青玉絶纤尘。” 元 吴昌龄 《东坡梦》第一折:“你下山去俗人家沽一壶酒,买一方肉。” 元 曾瑞 《留鞋记》第四折:“将绣花鞋一隻、香罗帕一方,揣在小生怀内。”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湘事记·军事篇二》:“其时都督印信未刊,随取草纸一方,上书都督 焦 临时命令,委任某为标统,某为营官,下盖四正小印。” 臧克家 《罪恶的黑手》诗二:“有的把巧思运入一方石条的花纹,有的持一块木片仔细地端详。” 10.数量词。用于田地、土地。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种榆白杨》:“种榆法:於其地畔种者,致雀损穀;既非丛林,率多曲戾;不如割地一方种之。” 唐 王建 《上田僕射》诗:“一方新地隔河烟,曾接诸生听管絃。” 宋 张载 《经学理窟·周礼》:“井田亦无他术,但先以天下之地棋布画定,使人受一方,则自是均。” 11.数量词。指一个方形,犹言一片。 唐 李端 《送从叔赴洪州》诗:“后夜相思处,中庭月一方。” 唐 刘禹锡 《生公讲堂》诗:“高坐寂寥尘漠漠,一方明月可中庭。” 12. 宋 代《方田法》,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见《宋史·食货志上二》及《文献通考·田赋四》。 13.一面。表示一个动作跟另一个动作同时进行。 鲁迅 《集外集拾遗·关于知识阶级》:“至于诸君,是与旧的不同,是二十世纪初叶青年,如在劳动大学一方读书,一方做工,这是新的境遇。” 14.指事务上相对的两个方面之一。 孙中山 《民族主义》第四讲:“在战争的两方面,一方叫做协商国,一方叫做同盟国。” 15.一万的隐语。详“ 一干一方 ”。
一方面【拼音】: yī fāng miàn 引用解释 1.指有关的几个人或几件事之一。 老舍 《正红旗下》四:“在我们这一方面,母亲希望大姐能来。” 2.连用。连接并列的两种相互关联的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孙中山 《民族主义》第四讲:“故此后世界人类要分为两个方面去决斗:一方面是十二万万五千万人,一方面是二万万五千万人。” 毛泽东 《工作方法(草案)》:“一方面要反对空头政治家,一方面要反对迷失方向的实际家。”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九:“伪工会理事长确实想排挤 陶阿毛 ,一方面固然因为 陶阿毛 在工人当中有一定的威信和影响,另一方面 陶阿毛 不买他的账。”
以防万一【拼音】: yǐ fáng wàn yī 【解释】 预防可能的或预期的突然变故 加强安全检查,以防万一
一分【拼音】: yī fēn 【解释】 等于说“一点”、“一些” 减一分则喜。——清·袁枚《祭妹文》 增一分则忧。 引用解释 1.整体分为若干分的一部分。《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以为儒者所谓中国者,於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 汉 王充 《论衡·解除》:“夫土地犹人之体也……则一宅之土,犹人一分之肉也。” 宋 真德秀 《问止于至善》:“知到十分精处,而行处有一分未密,亦未得为至善。”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上:“ 文王 在时,天下三分已有其二,若到 武王 伐 商 之时, 文王 若在,或者不致兴兵,必然这一分亦来归了 文王 。” 2.一点儿;少量。 战国 宋玉 《登徒子好色赋》:“臣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宋史·道学传一·邵雍》:“新法固严,能宽一分,则民受一分赐矣。”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上:“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醒世姻缘传》第十二回:“许那 高四 的东西也一分不少,都悄地送了。” 鲁迅 《热风·随感录四十一》:“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1.犹言(所得的)一部分。 晋 陶潜 《搜神后记》卷九:“有一大熊来,瞪视此人。人谓必以害己。良久,出藏果,分与诸子。末后作一分,置此人前。”《景德传灯录·普愿禅师》:“师曰:‘土地前更下一分饭。’”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一本第二折:“望和尚慈悲为本,小生亦备钱五千,怎生带得一分儿斋,追荐俺父母咱!”《儿女英雄传》第二八回:“姑娘一进洞房,早看见摆满一分妆奩。” 2.一户(人家)。 元 无名氏 《盆儿鬼》第一折:“俺这里方圆四十里,再无一分人家。” 元 无名氏 《看钱奴》第二折:“自从与那一分人家打墙,鉋出一石槽金银来,那主人家也不知道。” 鲁迅 《集外集拾遗·帮忙文学与帮闲文学》:“ 明 末 清 初的时候,一分人家必有帮闲的东西存在的。”
一分为二【拼音】: yī fēn wéi èr 【解释】 哲学名词,说任何一个事物都包含着两个相互对立而又相互联系的对立面 问先生以为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又细分将去,程子说性中只有仁义礼智四者而已。——宋·朱熹《朱子语类》 引用解释 1.我国古代哲学术语。指由太极生成阴阳对立面。后亦指事物的发展过程。 隋 杨上善 在解释《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时首先用此语。他说,“从道生一,谓之朴也。一分为二,谓天地也。从二生三,谓阴阳和气也。从三以生万物,分为九野四时日月乃至万物。”见《黄帝内经太素·设方·知针石》注。 宋 邵雍 、 朱熹 等在解释《易经》的“太极生两仪”时亦用此语。 朱熹 说:“此只是一分为二,节节如此,以至於无穷,皆是一生两尔。”见《朱子语类》卷六七。 2.马克思主义哲学术语。谓所有统一物都分为两个互相排斥的部分,都是对立的统一,也就是都包含内在矛盾。 毛泽东 《党内团结的辩证方法》:“一分为二,这是个普遍的现象,这就是辩证法。” 巴金 《随想录·“结婚”》:“对什么事情都要用一分为二的眼光看待。对这件事也并不例外。”
一概【拼音】: yī gài 【解释】 全体,没有例外 引用解释 亦作“一槩”。 1.概为古代量粮食时刮平斗斛之木,引申为同一种标准。 三国 魏 曹植 《黄初五年令》:“诸吏各敬尔在位,孤推一概之平,功之宜赏,於疏必与;罪之宜戳,在亲不赦。”《资治通鉴·晋穆帝永和十二年》:“自古帝王居 中州 者,政化各殊, 赵 为姦诈, 秦 敦信义,岂得一概待之乎!” 胡三省 注:“概所以平斗斛,一概待之,言无所高下也。” 2.一样;一律。 唐 杜甫 《秦州杂诗》之四:“万方声一概,吾道竟何之?” 清 顾炎武 《玉田道中》诗:“我行至北方,所见皆一概。” 3.一端;一方面。 汉 王充 《论衡·问孔》:“今 宰 予 虽无力行,有言语。用言,令行缺,有一概矣。”《新唐书·韦表微传》:“病诸儒执一概,是非纷然,著《三传总例》,完会经趣。” 4.全部。《红楼梦》第五十回:“ 琴儿 和 顰儿 , 云儿 他们抢了许多,我们一概都别作,只他们三人做才是。” 丁西林 《一只马蜂》:“你们的事,我老早对你们讲过,由你自己去,我一概不管。” 柳青 《铜墙铁壁》第三章:“听说全是东河畔人,一概要送 乌龙铺 。”
一概而论【拼音】: yī gài ér lùn 【解释】 指不作分析,不加区别,对不同事物都同样对待 引用解释 亦作“一槩而论”。 指对问题不作具体分析,笼统地同样看待。语本《楚辞·九章·怀沙》:“同糅玉石兮,一概而相量。” 唐 刘知几 《史通·叙事》:“安可以今方古,一概而论得失?” 明 归有光 《顾公权厝志》:“世之能成其志者盖少矣,其所遭际,何可一概而论也?” 李六如 《六十年的变迁》第十章三:“然而天下事,却也未可机械的一概而论。”
一干二净【拼音】: yī gān èr jìng 【解释】 非常干净,一点不剩。形容非常彻底 引用解释 1.犹言罄尽。形容一点不剩。《镜花缘》第二六回:“ 林之洋 鬍鬚早已烧的一乾二净。”《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回:“藩台依言问他,他却赖得个一乾二净。”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十二:“ 朱延年 不加思索,赖得一干二净。” 2.形容整洁干净。 马烽 西戎 《吕梁英雄传》第九回:“二先生家里里外外,收拾得一干二净。” 柳青 《铜墙铁壁》第十章:“店里敞开的窑和客房,大都收拾得一干二净。”
一个【拼音】: yí gè 引用解释 1.表数量。单个。用于人和各种事物。如:一个人;一个书柜;一个学校;一个理想;一个星期;一个地方。 2.整个。如:他今天一个上午都没歇过。如:今年一个冬天没下过雪。 3.用在动词和补语之间,表示程度。如:吃了一个饱;看了一个够;淋了一个透。 4.跟名词、动词结合,用在谓语动词前,表示快速或突然。 张天翼 《儿女们》:“黑云越堆越重,拚命往下沉,一个不留神就得塌下来。” 沙汀 《丁跛公》:“昨天在一家买卖田地的酒席上,一个不提防,给两三个熟人,灌醉来躺下了。” 祖慰 《被礁石划破的水流》:“我扭头就走,真怕她一个箭步追上来。”
一根【拼音】: yī gēn 引用解释 1.谓草木的一个根茎。《史记·龟策列传》:“龟千岁乃游莲叶之上,蓍百茎共一根。” 清 赵翼 《簷曝杂记·榕树黄果树》:“久之,千百根合成一根,故根益大,槎枒嵌空,不可名状。” 2.犹一株;一条。用于细长之物。《北史·王崇传》:“ 崇 虽除服,仍居墓侧。於其室前,生草一根,茎叶甚茂,人莫能识。”《清平山堂话本·张子房慕道记》:“前面一个仙童,指化一条大涧,横担独木高桥一根。”《儿女英雄传》第四回:“打发店伙去后,早有跑堂儿的拿了一个洗脸的木盆,装着热水,又是一大碗凉水,一壶茶,一根香火进来。” 3.佛教语。眼耳等六根之一。 金 李俊民 《寒泉漱玉》诗:“沥沥山泉枕畔鸣,六根先得一根清。”参见“ 六根 ”。
一共【拼音】: yī gòng 【解释】 总共;总括 大会代表一共有五十人 引用解释 1.犹一同。 南朝 梁 简文帝 《与湘东王书》:“文章未坠,必有英絶领袖之者,非弟而谁?每欲论之,无可与语。思吾 子建 ,一共商榷。” 唐 齐己 《寄岘山愿公》诗:“心期重西去,一共弔遗尘。” 宋 黄庭坚 《赠嗣直弟颂》诗:“ 江 南十兄弟,长被时一共。” 2.合在一起,总共。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三:“照华严字母十二位,别立闰位,一共十三摄。” 赵树理 《传家宝》:“有个区干部叫 李成 ,全家一共三口人。” 一次供给。共,同“ 供 ”。《左传·昭公十六年》:“夫大国之人,令于小国而皆获其求,将何以给之?一共一否,为罪滋大。”
一贯【拼音】: yī guàn 【解释】 一向如此,从未改变 引用解释 1.谓用一种道理贯穿于万事万物。语出《论语·里仁》:“吾道一以贯之。” 邢昺 疏:“言 夫子 之道唯以忠恕一理以统天下万事之理。”《后汉书·张衡传》:“亲履艰难者知下情,备经险易者达物伪,故能一贯万机,靡所疑惑。” 唐 张九龄 《故河南少尹窦府君墓碑铭序》:“形有万殊,道以一贯。” 2.谓同一个道理。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阳尊阴卑》:“夫喜怒哀乐之发,与清煖寒暑,其实一贯也。” 唐 刘禹锡 《天论下》:“大凡入乎数者,由小而推大必合,由人而推天亦合。以理揆之,万物一贯也。” 宋 叶适 《宜兴县修学记》:“上该千世,旁括百家,异流殊方,如出一贯。” 3.同样;一样。《庄子·德充符》:“胡不直使彼以死生为一条,以可不可为一贯者,解其桎梏,其可乎?”《韩非子·显学》:“磐石不生粟,象人不可使距敌也。今商官技艺之士,亦不垦而食,是地不垦,与磐石一贯也。” 唐 白居易 《答崔侍郎钱舍人书问因继以诗》:“穷通与远近,一贯无两端。” 清 顾炎武 《太原寄王高士锡阐》诗:“贵此金石情,出处同一贯。” 叶景葵 《<蔽庐丛志>序》:“淆良窳为一贯,因内嗛而成蚩,此又一误也。” 4.连贯;相联。 明 杨慎 《升庵诗话·绝句四句皆对》:“ 唐 絶万首,惟 韦苏州 ‘踏阁攀林恨不同’及 刘长卿 ‘寂寂孤鶯啼杏园’二首絶妙,盖字句虽对,而意则一贯也。”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一:“若‘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意在一贯,又觉闲雅不凡矣。” 清 俞樾 《古书疑义举例·上下两句互误例》:“‘胜’、‘升’古通用,谓十一月水方用事,而火气已上升也,正説‘冬至火从之’之义,如此则与下文一贯矣。” 5.从不改变;一向如此。 唐 柳宗元 《非国语上·大钱》:“古今之言泉币者多矣。是不可一贯,以其时之升降轻重也。” 清 侯方域 《汤御史传》:“ 沉相国 一贯倾其同官 沉鲤 ,大兴妖书狱。”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九:“又是你说的对,你一贯正确!” 魏巍 《东方》第六部第九章:“为了重新骑在 中国 人民头上,你们不惜当卖国贼,不惜给外国反动派当干儿子,这是你们一贯的作法。” 6.表数量。古时千钱为一贯。《汉书·武帝纪》“初算緡钱” 唐 颜师古 注引 李斐 曰:“一贯千钱。”《宋史·刑法志二》:“以绢计赃者,更增一贯,以四千为一匹。” 元 秦简夫 《东堂老》第三折:“我一贯本钱,卖了一贯,又赚了一贯。” 7.表数量。用于成串的东西。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造神麯并酒等》:“以麻绳穿之,五十饼为一贯,悬着户内。”《北史·赵柔传》:“ 柔 尝在路,得人所遗金珠一贯,价直数百縑。”
一国两制【拼音】: yī guó liǎng zhì 【解释】一个国家两种社会制度
一鼓作气【拼音】: yī gǔ zuò qì 【解释】 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作,振作。后泛指做事要趁鼓起劲头的时候一口气干完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庄公十年》 引用解释 《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古代作战击鼓进军,擂第一通鼓时士气最盛。后多喻趁锐气旺盛之时一举成事或鼓足干劲,一往直前。 唐 杨炯 《左武卫将军成安子崔献行状》:“一鼓作气,方轻肉食之谋;七旬舞干,始受昌言之拜。” 清 黄钧宰 《金壶遯墨·两军门》:“将士亦邀奬叙,不及今一鼓作气,功败垂成,后欲图之,非可岁月计矣。” 闻一多 《时代的鼓手》:“我们得一鼓作气来渡危机,完成大业。”
一号【拼音】: yī hào 引用解释 一声号哭。《晋书·阮籍传》:“性至孝,母终,正与人围棊,对者求止, 籍 留与决赌。既而饮酒二斗,举声一号,吐血数升。” 1.一种勋号或名号。 三国 魏 曹植 《求通亲亲表》:“若得辞远游,戴武弁,解朱组,佩青紱,駙马奉车,趣得一号……乃臣丹情之至愿,不离於梦想者也。” 2.一个号令。《朱子语类》卷二一:“若不敬,则欲不可得。如出一令,发一号,自家把不当事忘了,便是不信。” 3.又称。《三国志·蜀志·董允传》“七年,以侍中守尚书令,为大将军 费禕 副贰” 裴松之 注引 晋 常璩 《华阳国志》:“时 蜀 人以 诸葛亮 、 蒋琬 、 费禕 及 允 为相,一号四英也。” 4.一帮。《儒林外史》第二二回:“昨晚一号几十隻船都湾在这里,那一个敢开?” 5.犹一种。《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二回:“惟有这一号纸,是做不出来的,卖了一张,我就短了一张的了。” 周立波 《山乡巨变》上七:“你不晓得这妹子的根基呢?一号藤子接一号瓜,没有错的。”
一哄而起【拼音】: yī hòng ér qǐ 【解释】 发一声喊一起行动。喻没有准备就开始行动起来 地方上百姓动了公愤,一哄而起,…——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 引用解释 一下子就跟着行动起来。多含贬义。 鲁迅 《且介亭杂文末编·曹靖华译<苏联作家七人集>序》:“然而也有并不一哄而起的人,当时好象落后,但因为也不一哄而散,后来却成为中坚。” 张笑天 等《追花人》三:“这样一哄而起的大规模宣传,妈妈的在天之灵是会十分不安的。”
一回【拼音】: yī huí 引用解释 1.一次;一度。 唐 贺知章 《逸句》:“落花真好些,一醉一回颠。” 唐 孟郊 《怨别》诗:“一别一回老,志士白髮早。”《红楼梦》第五四回:“﹝炮仗﹞放罢,然后又命小戏子打了一回莲花落。” 2.一会儿。《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方才叫住 郭立 ,相问了一回。”《水浒传》第一○二回:“今晚才到家,一回儿又做甚麼来?”《海上花列传》第一回:“一回説要看戏,一回説要吃酒。” 丁西林 《一只马蜂》:“她一回儿要到外边买些水果,一回儿想叫家里送点鸡汤。” 3.章回小说如《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等,每一章称为一回。说书的一个段落也叫一回。
一会儿【拼音】: yī huì er 【解释】 在很短的时间之内
一伙【拼音】: yī huǒ 引用解释 1.一群,指若干人结合的集体。《水浒传》第三三回:“只见前面灯火荧煌,一伙人围住在一个大墙院门首热闹…… 宋江 看时,却是一伙舞‘鲍老’的。”《儿女英雄传》第三八回:“有的三个一群两个一伙儿踢球的。” 赵树理 《小二黑结婚》:“恰巧在这时候, 彰德府 来了一伙难民。” 2.同伙;伙伴。 夏丏尊 等《文心》六:“国际联盟原来是各帝国主义的集合团体,流氓与流氓是一伙儿,对于我们难道会有好处么?” 鲁迅 《二心集·“友邦惊诧”论》:“ 南京 政府束手无策,单会去哀求国联,而国联却正和 日本 是一伙。” 3.方言。犹言一下子。《中国民间故事选·天心桥一簇花》:“老婆说:‘不行,我再听见他们说话,就一伙把那画烧了。’”原注:“一伙, 内蒙 方言,意即一家伙,一下子,一回。”
一家【拼音】: yī jiā 引用解释 1.一个家族;一户人家。常用以谓无分彼此,如家人之相亲。《管子·霸言》:“一国而两君,一国不可理;一家而两父,一家不可理也。”《淮南子·说林训》:“一家失熛,百家皆烧。”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兄弟》:“夫有人民而后有夫妇,有夫妇而后有父子,有父子而后有兄弟,一家之亲,此三而已矣。”《儿女英雄传》第二八回:“一家和睦,吉事有祥。” 陈毅 《乘车过雪峰》诗:“明日 拉萨 会亲友, 汉 藏 一家叙别情。” 2.指一人。《礼记·大学》:“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 郑玄 注:“一家、一人,谓人君也。” 汉 班固 《白虎通·正论》:“明天下非一家之有,谨敬谦让之至也。”《宋史·道学传·程颢》:“天下事非一家私议,愿平气以听。”《古今小说·宋四公大闹禁魂张》:“有五个防土库的,在那里喫酒赌钱,一家当一更。” 3.一家学说;一个流派。《荀子·解蔽》:“一家得周道,举而用之,不蔽於成积也。”《晋书·荀崧传》:“ 向 歆 ,汉之硕儒,犹父子各执一家,莫肯相从。” 唐 刘知几 《史通·采撰》:“何尝不徵求异説,採摭羣言,然后能成一家,传诸不朽。” 宋 苏轼 《庄子祠堂记》:“其论天下道术,自 墨翟 、 禽滑釐 、 彭蒙 、 慎到 、 田駢 、 关尹 、 老聃 之徒,以至於其身,皆以为一家。” 梁启超 《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三章第二节:“ 苏 张 纵横之辨、 髠奭 稷下 之谈,其论无当於宏旨,其义不主於一家。”参见“ 一家言 ”、“ 一家书 ”。 4.古时生产活动的一个单位。三夫为一家。《管子·乘马》:“邑成而制事:四聚为一离,五离为一制,五制为一田,二田为一夫,三夫为一家,事制也。” 5.表数量。常用于工商企业等。如:一家百货商店;一家纺织厂。
一见如故【拼音】: yī jiàn rú gù 【解释】 初次见面就很相投,像老朋友一样 引用解释 见“ 一见如旧 ”。
一箭双雕【拼音】: yī jiàn shuāng diāo 【解释】 一箭射中两只雕。比喻一举两得 引用解释 见“ 一箭双鵰 ”。 一箭射中两鵰。鵰,亦作“ 雕 ”,一种性凶猛的大鸟。《北史·长孙晟传》:“尝有二鵰飞而争肉,因以箭两隻与 晟 ,请射取之。 晟 驰往,遇鵰相攫,遂一发双贯焉。”又《新唐书·高骈传》:“事 朱叔明 为司马,有二鵰并飞, 駢 曰:‘我且贵,当中之。’一发贯二鵰焉。”后因以“一箭双鵰”形容射艺高明,亦用以比喻一举两得。 宋 陆游 《遣兴》诗:“壮年一箭落双鵰,野餉如今擷药苗。”《续景德传灯录·慧海仪禅师》:“万人胆破沙场上,一箭双鵰落碧空。” 清 沉起凤 《雉媒》诗:“汝初得断鳧续脛,遂欲一箭双鵰耶?” 老舍 《四世同堂》二八:“假若 东阳 真有意呢,他就不妨真的作一次媒,而一箭双雕的把 蓝 与 冠 都捉到手里。”
一家人【拼音】: yī jiā rén 引用解释 一个家庭的成员。亦比喻自己人。《西游记》第三三回:“比较甚么?道人见道人,都是一家人。”《儿女英雄传》第七回:“你瞧,大水冲了龙王庙,一家人不认得一家人。” 老舍 《神拳》第三幕:“县大人奉旨作官,我们奉旨练团,我看都是一家人!”
一家子【拼音】: yī jiā zǐ (1).犹言一家人或自己人。《史记·匈奴列传》:“朕与单于皆捐往细故,俱蹈大道,堕坏前恶,以图长久,使两国之民若一家子。” 宋 无名氏 《李师师外传》:“帝意不悦,为霽颜,以老娘呼也,諭以一家子无拘畏。”《儿女英雄传》第三二回:“咱可就都有骨血儿管着咧。算一家子咧。” 鲁迅 《二心集·关于小说题材的通信》:“小资产阶级如果其实并非与无产阶级一气,则其憎恶或讽刺同阶级,从无产者看来……是一家子里面的事。”(2).谓某一人家。《二刻拍案惊奇》第十七回:“而今説着一家子的事,委实奇咤,最是好听。”《醒世姻缘传》第六回:“昨日翰林院门口,一家子的个女儿叫一个狐狸精缠的堪堪待死。”《老残游记》第六回:“府里南门大街西边小胡同里,有一家子,只有父子两个。”(3).谓全家或全家人。《红楼梦》第七四回:“一家子除了你们小夫小妻,餘者老婆子们,要这个何用?” 鲁迅 《呐喊·风波》:“立刻就要吃饭了,还吃炒豆子,吃穷了一家子!” 曹禺 《雷雨》第一幕:“免得你父亲又板起脸,叫一家子不高兴。”(4).犹一个人。《西游记》第三六回:“有一个胆量大的和尚,近前又问:‘老爷既然喫素,煮多少米的饭方彀喫?’ 八戒 道:‘小家子和尚!问甚么!一家子煮上一石米。’”
一经【拼音】: yī jīng 【解释】 用在动词或表示条件的词组前面,表示只要经过某种行为或某个步骤,就可以产生相应的结果,后面常有“就”、“便”等相呼应 引用解释 1.一种经书。《史记·乐书》:“通一经之士不能独知其辞,皆集会五经家,相与共讲习读之,乃能通知其意。” 唐 李白 《悲歌行》:“ 惠施 不肯千万乘, 卜式 未必穷一经。” 宋 文天祥 《过零丁洋》诗:“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落落四周星。” 清 戴名世 《节孝唐孺人传》:“吾岂忍见一经之传自尔而坠?”《儿女英雄传》第三四回:“那时候不但不曾奉试帖增到入韵的特旨,也不曾奉文章只限七百字的功令,就连二场还是专习一经,三场还有论判呢。” 2.犹言贯通。《史记·春申君列传》:“王之地一经两海,要约天下,是 燕 、 赵 无 齐 、 楚 , 齐 、 楚 无 燕 、 赵 也。” 张守节 正义:“广言横度中国东西也。” 3.副词。表示只要经过某个步骤或某种行为就能产生相应的结果。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耕田》:“燥耕虽块,一经得雨,地则粉解。” 唐 李白 《与韩荆州书》:“今天下以君侯为文章之司令,人物之权衡,一经品题,便作佳士。” 元 关汉卿 《金线池》第三折:“贤弟不知,乐户们一经责罚过了,便是受罪之人,做不得士人妻妾。” 毛泽东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二:“在肃反工作中,凡是已经发现了的错误,我们都已经采取了或者正在采取纠正的步骤。没有发现的,一经发现,我们就准备纠正。” 4.酒一瓶或一斤为“一经”。参见“ 一经程 ”。
一技之长【拼音】: yī jì zhī cháng 【解释】 在某一特定方面(如某种手工业)有专门的技能、特长 引用解释 指有某种专长或技能。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一技》:“近日一技之长,如雕竹则 濮仲谦 ,螺甸则 姜千里 ……皆知名海内。”《镜花缘》第六四回:“凡琴棋书画,医卜星相,如有一技之长者,前来进謁,莫不优礼以待。” 老舍 《四世同堂》二三:“只要你有一技之长,会办报,会演戏,会唱歌,会画图,或者甚至于会说相声,都可以作为进身的资格。”
一举【拼音】: yī jǔ 【解释】 一次行动 一举歼灭来犯之敌 引用解释 1.谓一次行动。《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九世之卿族,一举而灭之。可哀也哉!” 唐 骆宾王 《荡子从军赋》:“楼船一举争沸腾,烽火四连相隐见。”《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八回:“他盘算了一天一夜,得了一个妙计,以为非但得差,就是得缺升官,也就在此一举的了。” 老舍 《骆驼祥子》十四:“﹝他﹞继而一想,今天这一举,可是得罪了许多人。” 2.谓鸟类一飞。 汉 贾谊 《惜誓》:“黄鵠之一举兮,知山川之紆曲,再举兮,睹天地之圜方。” 宋 苏轼 《高邮陈直躬处士画雁》诗:“弋人悵何慕,一举渺江海。”参见“ 一举千里 ”。 3.古代称一次杀牲陈设盛馔为“一举”。《周礼·天官·膳夫》:“王日一举,鼎十有二,物皆有俎,以乐侑食。” 郑玄 注:“杀牲盛饌曰举。王日一举以朝食也。” 4.谓举起一次。《北齐书·和士开传》:“ 士开 有难色。是人云:‘此物甚易与,王不须疑惑,请为王先尝之。’一举便尽。”《儿女英雄传》第五回:“公子端起盅子来,虚举了一举,就放下了。” 5.一次应试。 唐 韩愈 《赠张童子序》:“ 张童子 生九年,自州县达礼部,一举而进立于二百之列。” 唐 钱起 《送李栖桐道举擢第还乡省侍》诗:“几年深道要,一举过贤关。” 唐 薛用弱 《集异记·王维》:“ 维 遂作解头而一举登第矣。”参见“ 一举成名 ”。
一局【拼音】: yī jú 引用解释 1.谓全盘。局,指博戏或棋类的盘面。《魏书·尒朱世隆传》:“ 世隆 曾与吏部尚书 元世儁 握槊,忽闻局上歘然有声,一局之子尽皆倒立, 世隆 甚恶之。” 2.下棋一次。《南史·萧惠基传》:“ 齐 高帝 使 思庄 与 王抗 交赌,自食时至日暮,一局始竟。” 唐 司空图 《题休休亭》诗:“一局棊,一炉药,天意时情可料度。” 3.某些体育项目比赛一次也叫一局。 4.一个官署。《朱子语类》卷八四:“顷在朝欲奏乞专创一局,召四方朋友习礼者数人编修。”《宋史·职官志一》:“ 大观 三年,詔六曹删定官併入详定一司,敕令所为一局。” 5.同样局势,情况相同。 明 李贽 《答陆思山书》:“些小变态,便仓皇失措,大抵今古一局耳,今日真令人益思 张江陵 也。”
一举成名【拼音】: yī jǔ chéng míng 引用解释 原指士子一旦科举及第就天下闻名,后亦泛指一下子就出了名。 唐 韩愈 《国子监司业窦公墓志铭》:“公一举成名而东。” 元 刘祁 《归潜志》卷七:“古人谓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今日一举成名天下知,十年窗下无人问也。”《醒世恒言·两县令竞义婚孤女》:“那 萧雅 勤苦攻书,后来一举成名,直做到尚书地位。” 鲁迅 《且介亭杂文·隔膜》:“这何尝有丝毫恶意?不过着了当时通行的才子佳人小说的迷,想一举成名,天子做媒,表妹入抱而已。”
一蹶不振【拼音】: yī jué bù zhèn 【解释】 一遭到失败或挫折就再也振作不起来 引用解释 比喻一经挫折,就不能再行振作。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补遗·外国·奉使被议》:“此数君俱才諝著闻,以出疆僨事,一时同入废籍,且近在七八年间,皆一蹶不復振。” 清 王夫之 《续通鉴论·汉宣帝》:“惮数岁之劳,遽期事之速效,一蹶不振,数十年兵连祸结而不可解。” 清 黄钧宰 《金壶七墨·王廉访》:“所虑者一蹶不振,从此为外夷所轻。” 梁斌 《红旗谱》四二:“可惜到了这二十世纪的中叶,就说什么也一蹶不振了。”亦作“ 一蹶不兴 ”。 孙中山 《兴中会章程》:“乃以庸奴误国,涂毒苍生,一蹶不兴,如斯之极。”
一句话【拼音】: yī jù huà 引用解释 1.指用一句话概括。 巴金 《探索集·探索之三》:“一句话,我写每篇文章是有所为而写作的。我从未有过无病呻吟的时候。” 2.谓只要说一句话就能办到。 赵大年 《公主的女儿》三:“‘有,有!院长调司机,一句话的事儿!’ 叶明珠 又使劲打了 张兴 两拳。” 段荃法 《杨老固事略》:“ 杨老固 恼了:‘滚一边去。想挨斗不难,只用我给领导一句话!’” 3.今常以“一句话”为慨然应允之辞。如:“这件事要请你大力协助。”(答)“一句话!”
一举两得【拼音】: yī jǔ liǎng dé 【解释】 做一件事得到两方面的好处 引用解释 做一件事能使两方面都得到好处。语本《东观汉记·耿弇传》:“吾得 临淄 ,即 西安 孤,必覆亡矣。所谓一举而两得者也。”《晋书·束晳传》:“二郡田地逼狭,谓可徙迁西州,以充边土,赐其十年之復,以慰重迁之情。一举两得,外实内宽。”《警世通言·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伯牙 讨这个差使,一来,是个大才,不辱君命;二来,就便省视乡里,一举两得。” 鲁迅 《书信集·致郑振铎》:“特制者用宣纸,此外以廉纸印若干,定价极便宜,使学生亦有力购读,颇为一举两得。”
一举一动【拼音】: yī jǔ yī dòng 引用解释 指每一个举动。《宣和遗事》前集:“所上表章,数朕失德,此章一出,中外咸知,一举一动,天子不得自由矣!” 清 沉复 《浮生六记·闺房记乐》:“其癖好与余同;且能察眼意,懂眉语,一举一动,示之以色,无不头头是道。” 巴金 《秋》二:“跟他不相干的事他也认错,弄得我们一举一动都不方便。”
一刻【拼音】: yī kè 【解释】∶指短暂的时间;片刻 一刻千金 (2) [a quarter]∶某钟点之后15分的时刻 十点一刻 引用解释 1.表示时间。古以漏壶计时,一昼夜分为一百刻,至 清 初定为九十六刻。今用钟表计时,一刻为十五分钟。《汉书·昌邑哀王刘髆传》:“夜漏未尽一刻,以火发书。” 唐 刘餗 《隋唐嘉话》卷中:“及期,帝候日於庭,谓 淳风 曰:‘吾放汝与妻子别。’对以尚早一刻,指表影曰:‘至此蚀矣。’如言而蚀,不差毫髮。” 老舍 《离婚》十:“两位小天使在东屋玩了有一刻来钟。” 2.指短暂的时间,犹片刻。 唐 白居易 《短歌行》:“曈曈太阳如火色,上行千里下一刻。” 清 郑燮 《扬州》诗:“繁华一刻人偏恋,呜咽千年水不流。” 茅盾 《子夜》十:“ 杜竹斋 的脸色却一刻比一刻苍白。”
一口【拼音】: yī kǒu 【解释】∶装满一嘴的量 一口吃不成个胖子 (2) [bite]∶一口(食物) 我多一口也吃不下了 引用解释 1.一人。《汉书·王莽传下》:“又一切调上公以下诸有奴婢者,率一口出钱三千六百,天下愈愁。”《后汉书·虞诩传》:“自此二十餘年,家门不增一口,斯获罪於天也。” 2.一人之口。《韩非子·孤愤》:“以一口与一国争,其数不胜也。”《战国策·楚策一》:“ 州侯 相 楚 ,贵甚矣,而主断,左右俱曰无有,如出一口矣。” 晋 葛洪 《抱朴子·辞义》:“文贵丰赡,何必称善如一口乎?” 3.出语一致,异口同声。《韩非子·孤愤》:“大臣挟愚污之人,上与之欺主,下与之收利侵渔,朋党比周,相与一口,惑主败法,以乱士民。” 陈奇猷 集释引旧注:“雷同是非,故曰一口。” 唐 韩愈 《刘统军碑》:“故吏文武士门人,送客讫事,会哭将退,咸顾恋牵连,一口言曰:自我公薨至葬,凡所以较德焯勤者,莫不粗完。”《新唐书·张玄素传》:“陛下向平东都,曾观广殿,皆撤毁之,天下翕然,一口颂歌。” 4.犹一言。《文选·左思<魏都赋>》:“四海齐锋,一口所敌。” 李周翰 注:“四海诸侯虽齐锋攻 秦 ,一言以説,乃能敌之。”《南史·齐武陵昭王晔传》:“ 曄 答曰:‘ 曄 立身以来,未尝一口妄语。’” 5.指一口之量。《云笈七籤》卷二十:“中有玉树青实,金翅之鸟栖宿其上,自生青精玉芝,食之一口,寿九万年。”《朱子语类》卷十九:“如喫饭样,喫了一口又喫一口,喫得滋味后,方解生精血。” 毛泽东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你不可能把一桌酒席一口吞下去。” 6.一孔。《晋书·元帝纪》:“遂为二榼,共一口,以贮酒焉。” 7.表数量。犹言一具,一把。《晋书·刘曜载记》:“ 管涔王 使小臣奉謁 赵 皇帝,献剑一口。”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物异》:“ 虢州 陵县 石城冈 有古鑊一口。”《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左手使一口刀,叫做‘小青’。” 8.表示说话不犹豫或不改口。《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五:“﹝ 慧空 ﹞便一口应允,兑了原银一百三十两,还了原契房子,付与 李生 自去管理。”《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二回:“那眼綫又一口説定是私货无疑,自家肯把身子押在这里。” 鲁迅 《且介亭杂文·忆韦素园君》:“ 小峰 一口答应了,于是这一种丛书便和 北新书局 脱离。” 周立波 《卜春秀》三:“‘我们没做生意呀。’ 黄贵生 一口否认,脸却红了。” 9.满口。《儿女英雄传》第三七回:“只听他打着一口的 常州 乡谈道:‘底样卧,底样卧。’” 瞿秋白 《乱弹·新英雄》:“ 山东 狗肉将军讨一位 苏州 姨太太,说着一口的 苏 白,听起来的确‘别有风味’,骨头都要酥呢。”
一口气【拼音】: yī kǒu qì 【解释】∶一次吸气或呼气 深吸一口气 (2) [in one breath;without a break]∶没有中断,无间断 一口气干完 引用解释 1.一口气息。《醒世姻缘传》第七六回:“如今不趁你有口气儿做了这事,万一外甥赶不到,你一口气上不来,这事后来不妥。”《儿女英雄传》第一回:“ 安老爷 一听……登时倒抽了一口气,凉了半截。” 老舍 《正红旗下》五:“一阵风过去,大家一齐吐一口气,心由高处落回原位。” 2.指不歇气,不间断。《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三:“﹝ 直生 ﹞一道烟往门外溜了,两三步併作一步,一口气奔到山脚下。” 巴金 《关于<长生塔>》:“我写《长生塔》并不费力,可以说是一口气写成的。”
一块【拼音】: yí kuài 【解释】 某一整体的一部分 一块土地【解释】 一起,一同 引用解释 1.表数量。用于单个的块状之物。 唐 皇甫湜 《石佛谷》诗:“澶漫 太行 北,千里一块石。”《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去府库里寻出一块透明的羊脂美玉来。”《金瓶梅词话》第一回:“﹝ 武松 ﹞直奔过树林子来,见一块光挞挞地大青卧牛石。” 2.一起,一同。《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 崔寧 也被扯去和母亲四个一块儿做鬼去了。”《红楼梦》第二八回:“等着 宝二爷 一块儿走啊。” 曹禺 《日山》第二幕:“老朋友,我想起来了,两年前,我们同船一块从 欧洲 回来的。” 3.同一处所。 老舍 《正红旗下》八:“ 多老大 的眉眼口鼻全挤到一块儿,半天没有放松。” 梁斌 《红旗谱》四三:“不一会工夫,过路的人们都停下来,大车小车拥挤到一块。”
一来【拼音】: yī lái 引用解释 1.来一趟。《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晋 楚 将平,诸侯将和, 楚王 是故昧於一来。” 唐 白居易 《赠昙禅师》诗:“五年不入 慈恩寺 ,今日寻师始一来。”《宋史·卓行传·巢谷》:“ 苏軾 责 黄州 ,与 谷 同乡,幼而识之,因与之游。及 軾 与弟 辙 在朝, 谷 浮沉里中,未尝一来相见。” 2.常与“二来”、“三来”等连用,列举理由或目的。 元 关汉卿 《五侯宴》第四折:“一来庆贺功劳,二来犒赏孩儿。”《二刻拍案惊奇》卷九:“ 龙香 一来晓得姐姐的心事,二来见 凤生 靦覥,心里也有些喜欢,要在里头撮合。”《儿女英雄传》第三回:“咱一来是为行好,二来也怕脏了我的店。” 朱自清 《给亡妇》:“你常生病,却总不开口,挣扎着起来;一来怕扰我,二来怕没人做你那分儿事。” 3.谓某种动作或情况的出现。 鲁迅 《故事新编·序言》:“不记得怎么一来,中途停了笔,去看日报了。” 巴金 《家》七:“他自己把心关着,唯恐别人看见他的秘密,你想,这样一来别人怎好跟他接近?” 老舍 《正红旗下》十:“到端午、中秋、重阳,大家若是都作些诗,喝点黄酒,有多好呢!哼,那么一来,天下准保太平无事了!” 4.蒙语ire的音译。“来了”之意。《华夷译语》等作“亦列”。 明 黄元吉 《流星马》第二折:“通事见正旦云:‘也七阿妈萨一来四。’”参阅 方龄贵 《元明戏曲中的蒙古语》。
一览无余【拼音】: yī lǎi wú yú 引用解释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 江左 地促,不如中国,若使阡陌条畅,则一览而尽,故紆餘委曲,若不可测。”后以“一览无餘”谓一眼即可全见。《金瓶梅词话》第六一回:“风虚寒热之症候,一览无餘。” 朱自清 《南京》:“水中岸上都光光的,亏得湖里有五个洲子点缀着,不然便一览无余了。” 刘富道 《南湖月》:“ 黎露 站在厂门口,全厂一览无余。”
一览【拼音】: yī lǎn 【解释】 用图表或简明的文字做成的关于概况的说明(多用做书名) “北京名胜古迹一览” 引用解释 1.一看;阅读一遍。《后汉书·祢衡传》:“吾虽一览,犹能识之,唯其中石缺二字为不明耳。”《新唐书·苏颋传》:“ 頲 字 廷硕 ,弱敏悟,一览至千言,輒覆诵。” 清 赵翼 《瓯北诗话·查初白诗》:“今始择其上乘者:古体则标其题,近体则摘其句。閲者可一览瞭如矣。” 郭绍虞 《中国文学批评史》七七:“必须在文辞的组织上有可以代替标点符号的作用,有可以代替分段分行写的作用,始能使人一览了然。” 2.举目纵观。 唐 杜甫 《望岳》诗:“会当凌絶顶,一览众山小。” 宋 苏轼 《自清平镇游楼观》诗:“此台一览 秦 川小,不待传经意已空。” 沙汀 《忆贺龙》三四:“依照 贺龙 同志的意思,这样捷便得多,而且可以一览初春的北方原野。” 3.用图表或简明文字写成的关于概况的说明,多用作书名。如:《北京名胜古迹一览》、《世界各国主要经济情况一览》。
一览表【拼音】: yī lǎn biǎo 【解释】 手写或印刷的正式目录(如目录,清单或事件日程(或日期)表) 运费一览表 引用解释 说明概况的表格。如:行车时刻一览表。
一揽子【拼音】: yī lǎn zǐ 【解释】∶大规模的或无区别的交易或行为 一揽子交易 (2) [package]∶对各种事物不加区分或不加选择的 一揽子计划 引用解释 谓对各种事物不加区别或选择;包揽一切。 杜鹏程 《光辉的里程》四:“因为干部不够,桥工队的党、政和技术工作,目下很可能全由你一揽子挑起来。” 毕方 钟涛 《千重浪》二四:“除了农业外,林、牧、副、渔,一揽子全由副业队管起来。”如:一揽子计划;一揽子交易。
一劳永逸【拼音】: yī láo yǒng yì 【解释】 辛苦一次,以后就可以永久安逸 引用解释 亦作“ 一劳久逸 ”。 谓劳苦一次,可望永安。语本 汉 扬雄 《谏勿许单于朝疏》:“以为不壹劳者不久佚,不蹔费者不永寧,是以忍百万之师,以摧饿虎之喙……而不悔也。” 汉 班固 《封燕然山铭》:“兹可谓一劳而久逸,暂费而永寧者也。”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种苜蓿》:“此物长生,种者一劳永逸。”《明史·曾锐传》:“此一劳永逸之策,万世社稷所赖也。” 柳青 《铜墙铁壁》第五章:“虽然这是一个一劳永逸的办法,可是账续清楚也不能说不重要。”
一类【拼音】: yī lèi 引用解释 1.一个种类;同一种类。《吕氏春秋·贵公》:“阴阳之和,不长一类;甘露时用,不私一物;万民之主,不阿一人。” 汉 贾谊 《新书·连语》:“ 紂 损天下自象箸始,故小恶大恶一类也。”《景德传灯录·富那夜奢》:“其国有一类人,如马裸露。” 鲁迅 《朝花夕拾·琐记》:“目下不知道称为什么了,光复以后,似乎有一时称为雷电学堂,很象《封神榜》上‘太极阵’、‘混元阵’一类的名目。” 2.谓第一等。 毛泽东 《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三:“现有六十五万个合作社中,有五十五万个是去冬今春建立的新社,其中有一批比较巩固的所谓一类社。”
一例【拼音】: yī lì 【解释】 一律;同样 引用解释 1.一律;同等。《公羊传·僖公元年》:“臣子一例也。”《史记·礼书》:“诸侯藩辅,臣子一例,古今之制也。”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法云寺》:“至於盐粟贵贱,市价高下,所在一例。”《红楼梦》第十四回:“如今可要依着我行,错我一点儿,管不得谁是有脸的,谁是没脸的,一例清白处治。” 鲁迅 《南腔北调集·论语一年》:“便是狗罢,也不能一例而论的。” 2.一种规则或体制。 宋 张载 《横渠易说·下经》:“ 王弼 於此无咎,又别立一例,只旧例亦可推行。” 宋 真德秀 《跋虞复之<春秋大义>》:“夫《易》之一卦一爻,为义各异,而谓《春秋》以一例该众事可乎?” 3.犹言照例。《儿女英雄传》第四十回:“前两天还不过一例儿的叫声 戴婶子 华太太 。” 4.一个例证。 郑振铎 《水浒传的演化》八:“这也许是所谓‘师出有名’的一例吧。”
一连【拼音】: yī lián 【解释】 连续,一连串 一连三年获得丰收 引用解释 1.古以二百家为一连。《汉书·晁错传》:“臣又闻古之制边县以备敌也,使五家为伍,伍有长;十长一里,里有假士;四里一连,连有假五百;十连一邑,邑有假候。” 2.接连,继续不断。《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一连十来道表章,告病辞职。” 元 无名氏 《渔樵记》第三折:“他道那个御酒是朝廷赐的黄封御酒,一连劝老汉吃了三钟。”《黄绣球》第五回:“这是媒婆子无意中一连説下来的,言者无心,听者有意。” 杨朔 《三千里江山》第十四段:“一连下了几天雪,刚刚放晴,云彩裂了缝,透出落日的金光。” 3.近代军队的编制单位,由若干排组成一连。
一连串【拼音】: yī lián chuàn 【解释】 行动、事情等一个接一个 一连串的事件 引用解释 一个紧接着一个。 巴金 《军长的心》:“军长一开口就发出他那亲切的愉快的笑声,跟着就来了一连串的问话。”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四章:“是饥饿?是寒冷?还是由于一连串过于沉重的打击:她捏着那两封信,愣愣地坐在凳子上,动也不能动了。” 徐迟 《地质之光》:“一连串的胜利,直到解放 上海 ,如何地振奋了这个国外游子之心。”
一流【拼音】: yī liú 引用解释 1.一类;同一类。 晋 葛洪 《抱朴子·穷达》:“或问一流之才而或穷或达,其故何也?”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容止》:“ 刘尹 道 桓公 鬢如反蝟皮,眉如紫石棱,自是 孙仲谋 、 司马宣王 一流人。”《红楼梦》第五八回:“ 藕官 因方纔护庇之情,心中感激,知他是自己一流人物。” 孔厥 袁静 《新儿女英雄传》第七回:“他俩一面吃,一面凑在一块儿,嘁嘁喳喳的说了半天。他两个本是一流子,一说就合辙。” 2.第一等。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接识》:“故一流之人能识一流之善,二流之人能识二流之美。” 3.一个流派。 梁启超 《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三章第二节:“农而可列於九流也,则如 孙 吴 之兵, 计然 白圭 之商, 扁鹊 之医,亦不可不为一流。” 4. 王莽 时银币的一种单位。《汉书·食货志下》:“ 朱提 银重八两为一流,直一千五百八十。它银一流,直千。”
一溜烟【拼音】: yī liú yān 【解释】 形容跑得很快 引用解释 形容跑得很快。 元 无名氏 《射柳捶丸》第三折:“听的厮杀,拽起衣服,往帐房里则一溜烟。”《红楼梦》第十七回:“ 宝玉 听了,带着奶娘小厮们,一溜烟就出园来。” 茅盾 《锻炼》一:“ 严洁修 抢过了那小小的包袱,说声‘再会’,就一溜烟走了。”
一路【拼音】: yí lù 【解释】∶在整个的行程中;沿路 一路领先 一路奇景。——《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一路逐队而行。——《广东军务记》 (2) [throughout the journey]∶贯穿旅程 一路多保重 (3) [of the same kind]∶同一类 一路货 (4) [take the same route;go the same way]∶同一方向进行,走同样路 咱们是一路吗? (5) [together]∶一起(来、去、走) 我与他一路来的 (6) [single file]∶一列 成一路纵队齐步走 引用解释 1.一条道路。 汉 王充 《论衡·是应》:“太平之时,岂更为男女各作道哉?不更作道,一路而行,安得异乎?” 唐 司空图 《狂题》诗之十七:“莫道 太行 同一路,大都安稳属閒人。” 2.引申为一种途径。《朱子语类》卷十五:“如佛 老 之学,它非无长处,但它只知得一路。”《陆象山语录》卷下:“问作文法,先生曰:……惟读书一路。” 3.沿途。 唐 刘长卿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诗:“一路经行处,莓苔看履痕。” 宋 戴复古 《山村》诗:“题诗未了下山去,一路吟声杂水声。”《儒林外史》第三五回:“所以出了 彰化门 ,遇着骡轿车子,一路问来,果然问着。” 周立波 《山乡巨变》上二:“她兴致勃勃地、慢慢地走着,一路欣赏四围的景色。” 4.引申为谓事物在整个的进程中。如:这场球赛我们一路领先。 5.一类;同一类。《清平山堂话本·错认尸》:“你两箇做一路,故意交他姦了我的女儿,丈夫回来,我怎的见他分説?”《老残游记》第七回:“进门打过暗号,他们就知道是那一路的朋友。” 鲁迅 《徬徨·孤独者》:“但我想,我们大概究竟不是一路的;那么,请你忘记我罢。” 6.犹言一带或一个方面。 明 田艺蘅 《留青日札·赌博》:“ 苏 常 一路尤甚,士大夫归家者则开赌坊,盖避禁也。” 洪深 《香稻米》第二幕:“如果我真能够运米出洋,我倒好了!我销的只是 广东 一路, 天津 一路。” 冯仲云 《祁老虎》:“ 土龙山 农民暴动后,四处招募抗日好汉, 祁明山 被邀下山,充当了一路人马的首领。” 7.一边;一面。 洪深 《香稻米》第二幕:“一路静悄悄地哭着,一路缓缓地数说。” 8.一起。 杨朔 《潼关之夜》:“当天, 黄同志 就离开前线,恰巧同我走到一路。” 胡也频 《到莫斯科去》三:“如果高兴,你明天就和 叶平 一路来。”
一轮【拼音】: yī lún 引用解释 1.表数量。用称圆月、红日等。 唐 孟郊 《读张碧集》诗:“高秋数奏琴,澄潭一轮月。” 元 马致远 《陈抟高卧》第三折:“卧一榻清风,看一轮明月,盖一片白云,枕一块顽石。”《水浒传》第八六回:“只见四面狂风,扫退浮云,现出明朗朗一轮红日。” 2.表数量。用称循环一次的事物或动作。《儿女英雄传》第十七回:“ 马三爸 比我小一轮,属牛的,今年七十一。”按:此谓小十二岁。如:篮球冠军赛已经打了一轮。 3.特指月亮。 唐 张乔 《试月中桂》诗:“影高群木外,香满一轮中。”《景德传灯录·幼璋禅师》:“恁么即一轮高挂,万国同观去也。” 清 宣鼎 《夜雨秋灯录·范小仙》:“如此良宵,若有灯戏看,庶不负此一轮。” 4.表动量。犹一转。 鲁迅 《彷徨·祝福》:“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鲁迅 《呐喊·阿Q正传》:“ 赵太爷 肚里一轮,觉得于他总不会有坏处,便将箱子留下了。”
一落千丈【拼音】: yī luò qiān zhàng 【解释】 原形容琴声由高而低突然变化。现作下降得很利害,用来形容声誉、地位或经济状况急剧下降 引用解释 唐 韩愈 《听颖师弹琴》诗:“躋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原指琴声骤然低落。后常用以形容景况急剧下降。 宋 王迈 《上何帅启》:“失势一落千丈强,自安蹇步;衝人决起百餘尺,坐看羣飞。” 清 叶廷琯 《鸥波渔话·蒋珊渔残稿》:“百步九折餘,一落千丈势。” 孙中山 《国民要以人格救国》:“为什么我们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呢?这就是因为我们 中国 人不自振作,所以堕落。” 王西彦 《黄昏》:“由于官路上来往客商的减少,生意也就一落千丈。”
一律【拼音】: yī lǜ 【解释】∶同一音律 异音者不可听以一律 (2) [all;without exception ]∶一个样子;没有例外 引用解释 1.同一音律。《淮南子·说林训》:“异音者不可听以一律,异形者不可合於一体。”《宋书·律历志上》:“其为音也,一律而生五音,十二律而为六十音。” 2.一种刑律。《汉书·冯野王传》:“窃见令曰:吏二千石告,过 长安 謁,不分别予赐。今有司以为予告得归,赐告不得,是一律两科,失省刑之意。” 3.一个样子;没有例外。 唐 韩愈 《南阳樊绍述墓志铭》:“后皆指前公相袭,从 汉 迄今用一律。” 宋 梅尧臣 《别后寄永叔》诗:“而於 韩 公门,取之不一律,乃欲存此心,欲使名誉溢。” 清 侯方域 《倪云林十万图记》:“其皱擦勾斫、分披纠合之法,无一不备神至之笔。岂可以一律论耶?” 鲁迅 《书信集·致郑伯奇》:“格式由书店酌定,但以一律为宜。” 4.一种格律。《金史·赵秉文传》:“七言长诗笔势纵放不拘一律。” 5.指律诗一首。《红楼梦》第一回:“今又值中秋,不免对月有怀,因而口占五言一律。”
一马当先【拼音】: yī mǎ dāng xiān 【解释】 形容带头,领先,作榜样 引用解释 策马走在最前列。多形容领先,带头。《水浒传》第九六回:“﹝ 乔道清 ﹞即便勒兵列阵,一马当先, 雷震 等将簇拥左右。” 徐特立 《纪念“五四”对青年的希望》:“四十年前,我国青年一马当先,向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展开了英勇的搏斗。”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八章:“ 李自成 看见敌人增加了援军,士气复振,就赶快把人马整顿一下,由他一马当先,继续猛冲猛攻。”
一脉相承【拼音】: yī mài xiāng chéng 【解释】 从同一血统、派别世代相承流传下来,指某种思想、行为或学说之间有继承关系 引用解释 见“ 一脉相传 ”。
一门【拼音】: yī mén 引用解释 1.一道门户。《左传·定公十年》:“每出一门, 郈 人闭之。”《汉书·申屠嘉传》:“ 错 为内史,门东出,不便,更穿一门,南出。” 2.一条门路;一个途径。《商君书·说民》:“塞私通以穷其志,启一门以致其欲。” 唐 韩愈 《送进士刘师服东归》诗:“丈夫在富贵,岂必守一门。”《朱子语类》卷三九:“只有此一门,舍此则无从可仕,所以 颜 、 閔 寧不仕耳。” 3.一族;一家。《韩非子·八经》:“下不一门,大臣不拥。”《汉书·李寻传》:“将军一门九侯,二十朱轮。” 唐 杜甫 《送鲜于万州迁巴州》诗:“ 京兆 先时杰,琳瑯照一门。”《水浒传》第五十回:“﹝ 李逵 ﹞把 扈太公 一门老幼,尽数杀了,不留一个。” 清 郑燮 《与江宾谷江禹九书》:“ 曹 氏父子, 萧 家骨肉,一门之内,大小殊轨。” 4.一个来源。《淮南子·原道训》:“万物之总,皆閲一孔;百事之根,皆出一门。” 5.犹言一类。 晋 张华 《游猎篇》:“荣辱浑一门,安知恶与美。” 清 刘毓崧 《古谣谚序》:“ 臧 氏 懋循 之《诗所》、 郭 氏 子章 之《六语》,则謡谚并收,然皆以謡谚各列一门,而非以謡谚特编一集。” 6.一种风格;一个派别。《南齐书·刘绘传》:“ 绘 为后进领袖,机悟多能。时 张融 、 周顒 竝有言工, 融 音旨缓韵, 顒 辞致綺捷, 绘 之言吐,又顿挫有风气。时人为之语曰:‘ 刘绘 贴宅,别开一门。’”《西游记》第二回:“道字门中有三百六十傍门,傍门皆有正果。不知你学那一门哩?” 7.一件,一桩。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三:“一门亲事,十分指望着九。”《红楼梦》第一二○回:“叫他配一门正经亲事,再多多的陪送他些东西。” 老舍 《正红旗下》三:“ 福海 二哥大概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决定自己也去学一门手艺。” 8.方言。一直;一个劲儿。 梁斌 《红旗谱》十三:“ 二贵 离不得哥哥,他们自小儿在一块长大,这一去,说不定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只是一门里哭。”
一面【拼音】: yī miàn 【解释】∶物体的一个表面 (2) [one aspect]∶方面 (3) [at the same time;simultaneously]∶表示一个动作跟另一个动作同时进行 他一面跑,一面喊 引用解释 1.一个方面。有时指一方的重任。《史记·留侯世家》:“ 汉王 之将独 韩信 可属大事,当一面。”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十三:“经略所保奏独当一面者,惟 遇春 一人。” 毛泽东 《学习和时局》:“我们根据地的面积又扩大了,根据地的人口,包括一面负担和两面负担的,又已上升到八千余万。” 2.指一个方向。 唐玄宗 《校猎义成喜逢大雪》诗:“一面施鸟罗,三驱教人战。” 3.指物体的几个面之一。如:这缎子一面光一面毛。 4.一方。《汉书·贾谊传》:“夫辟者一面病,痱者一方痛。” 5.犹言自行,自主。 宋 岳飞 《奏措置虔贼状》:“山寨贼首 罗诚 等二百餘人,见拘管在寨。未审令臣一面处置,惟復申解朝廷,伏望圣慈速赐指挥。” 6.一次会面。 晋 陆机 《辩亡论下》:“故 鲁肃 一面而身託, 士燮 蒙脸而致命。” 唐 吴兢 《贞观政要·公平》:“用人但问堪否,岂以新故异情?凡一面尚且相亲,况旧人而顿忘也!” 明 李贽 《与耿叔台书》:“今咫只而不一见,非情也,约以是月同发,一面容颜乃别。” 清 洪昇 《长生殿·尸解》:“只是再寻不到皇上眼前,重逢一面。” 7.表数量。用于扁平的物件,亦用于成片的景物。 元 睢景臣 《哨遍·高祖还乡》套曲:“一面旗鸡学舞,一面旗狗生双翅,一面旗蛇缠胡芦。” 郭沫若 《归去来·回到上海》:“窗下有一面大草园,也略略有些花木。” 巴金 《探索集·大镜子》:“我的书房里壁橱上嵌着一面大镜子。” 8.表示两种以上的动作或活动同时进行。可单用或连用。 元 无名氏 《气英布》第三折:“与 英布 夹攻 项王 , 项王 必然败走,一面通知 韩信 。着他绕出 夏阳 ,截他归路,擒 项王 必矣。”《二刻拍案惊奇》卷九:“一面京中自起身,一面打发 金 家人先回,报知择日到家。”《红楼梦》第五四回:“﹝ 凤姐 ﹞一面説,一面斟酒,一面笑。” 毛泽东 《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我们当然只能是一面教,一面学,一面当先生,一面当学生。”
一鸣惊人【拼音】: yī míng jīng rén 【解释】 [对一位不出名的人]干出卓越的光辉成绩使世界惊异起来;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突然做出惊人的成绩 引用解释 比喻平时默默无闻,突然有惊人的表现。《韩非子·喻老》:“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史记·滑稽列传》:“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明 杨慎 《李白墓志》:“ 白 常欲一鸣惊人,一飞冲天。”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四部四四:“ 冯永祥 想一鸣惊人,他来提一个大家可以接受的公式。”
一目了然【拼音】: yī mù liǎo rán 【解释】 一眼就看得很清楚 引用解释 一看就很清楚。亦作“ 一目了然 ”。《朱子语类》卷一三七:“见得道理透后,从高视下,一目瞭然。” 清 黄钧宰 《金壶浪墨·乡闱章程》:“又刊印章程,随卷给发,某时某路点某学,一目瞭然。”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军次实录》:“如此逐日稽查,一闻鼓角喧传,号锣声响,自己统下实在人数即可一目瞭然。” 鲁迅 《书信集·致曹聚仁》:“然而变迁至速,不必一二年,则谁为汉奸,便可一目了然矣。” 郭小川 《忆延安》诗:“拨云雾,见青天,二十多年的历史,使人一目了然。” 见“ 一目瞭然 ”。
一模一样【拼音】: yī mú yī yàng 【解释】 十分相似,一个模样 引用解释 样子完全相同。《儒林外史》第五四回:“今日抬头一看,却见他黄着脸,秃着头,就和前日梦里揪他的师姑一模一样。” 老舍 《龙须沟》第二幕:“我得打扮打扮他,把他打扮得跟他当年一模一样的漂亮!”
一年到头【拼音】: yì nián dào tóu 【解释】 整年,从头到尾经过一年 引用解释 从年初到年底,意即整年。《儒林外史》第四一回:“人都説 地藏菩萨 一年到头都把眼闭着,只有这一夜才睁开眼。” 洪深 《香稻米》第二幕:“并不是乡下人想发财,要敲你的竹杠;这是我们拿一年到头辛苦出来的东西换几个钱!”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二部十六:“东头 老王 家,早先确实穷,一家五口,一年到头够头不够脚。”
一年四季【拼音】: yì nián sì jì 引用解释 一年中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用指整年。 元 关汉卿 《鲁斋郎》第四折:“俺这出家人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好是快活也呵!” 张振金 《五峰如指翠相连》:“﹝ 五指山 ﹞除了雨水的多寡之外,一年四季都春深似海。”
一年一度【拼音】: yī nián yī dù 【解释】 每年一次 一年一度的重阳佳节又到了 引用解释 谓每年一次。 宋 王安石 《送吴显道》诗之五:“唯有春风应最惜,一年一度一归来。” 清 叶廷琯 《鸥波渔话》卷五:“欲与 麻姑 话尘劫,一年一度小沧桑。” 毛泽东 《采桑子·重阳》词:“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一念之差【拼音】: yī niàn zhī chā 【解释】 一闪念的差错(多指因此引起严重的后果) 一念之贞。——清·袁枚《祭妹文》 引用解释 一个念头的差错。 宋 陆游 《丈人观》诗:“我亦宿诵五千文,一念之差堕世纷。”《镜花缘》第九十回:“所以世间孽子,孤臣,义夫,节妇,其贤不肖往往只在一念之差。” 夏衍 《掌声与哀声》:“执政的阶层……一念之差,一事之误,往往可以使千千万万人民沦于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悲境。”亦作“ 一念之误 ”。《 宋 曾慥 《类说》卷四七引《遯斋闲览·口中芙渠花香》》:“此人前身为尼,诵《法华经》二十年,一念之误,乃至于此。” 王国维 《红楼梦评论》第二章:“但此一念之误,而遂造出十九年之歷史,与百二十回之事实,与 茫茫大士 、 渺渺真人 何与?”
一派【拼音】: yī pài 【解释】∶一条支流;一条水流 一派死水 (2) [school]∶一个流派;一个派别 中立的一派 (3) [a crop of]∶一片;一阵 一派谎言 引用解释 1.一条支流;一条水流。 唐 刘威 《黄河赋》:“惟天河之一派,独殊类於百川。”《宋史·河渠志四》:“内庭池籞既多,患水不给,又於西南水磨引 索河 一派,架以石渠絶 汴 ,南北筑堤,导入 天源河 以助之。” 明 谢肇淛 《五杂俎·地部一》:“吾 闽 建安 一派溪源,自 武夷 九曲 来,一泻千里,清可以鉴。” 叶圣陶 《倪焕之》二五:“污浊的血固然污浊了,清新的血也渐变陈旧,红殷殷的,象一派死水。” 2.一个流派;一个派别。《朱子语类》卷九四:“ 程子 承 周子 一派,都是太极中发明。” 梁启超 《生计学学说沿革小史》第四章:“其间又有一派,则文士及哲学家……欲衍 柏拉图 之共产主义,建理想的邦国。” 3.谓一类。 毛泽东 《论人民民主专政》:“ 洪秀全 、 康有为 、 严复 和 孙中山 ,代表了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 4.犹一片;一阵。用于景色、气象、声音、言语等。 宋 戴复古 《静斋张敏则舍人赠诗因用其韵为酬》:“胸次诗书一派清,学如耕稼到秋成。” 金 元好问 《自题写真》诗之二:“一派春烟澹不收,渔家已许借扁舟。” 元 萨都剌 《上杂京咏》之一:“一派萧韶起半空,水晶行殿玉屏风。”《醒世恒言·蔡瑞虹忍辱报仇》:“那两个汉子道:‘小人并没此事,都是一派胡言。’” 周立波 《山乡巨变》下十六:“忽然间,一派急闪才过去,挨屋炸起一声落地雷。”
一拍即合【拼音】: yī pāi jí hé 引用解释 原指一打拍子就合于乐曲的节奏。比喻一下子就能够互相吻合。 陈登科 《赤龙与丹凤》第一部十八:“既然我们一拍既合,所见略同,我也不瞒你。” 赵园 《郁达夫“自我”写真的浪漫主义小说》:“新思潮与他们被压抑的主观要求一拍即合。”
一致【拼音】: yī zhì 【解释】 没有分歧 引用解释 1.趋向相同。亦谓没有分歧。《易·繫辞下》:“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 晋 陆机 《秋胡行》:“道虽一致,涂有万端。” 宋 曾巩 《上范资政书》:“推而通之,则万变而不穷;合而言之,则一致而已。” 清 王夫之 《薑斋诗话》卷一:“作者用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 鲁迅 《且介亭杂文·忆韦素园君》:“ 未名社 的同人,实在并没有什么雄心和大志,但是,愿意切切实实的,点点滴滴的做下去的意志,却是大家一致的。” 2.犹一律。 老舍 《骆驼祥子》三:“四外由一致的漆黑,渐渐能分出深浅,虽然还辨不出颜色,可是田亩远树已都在普遍的灰暗中有了形状。” 老舍 《正红旗下》十一:“花厅里的木器一致是楠木色的,蓝与绿是副色。” 3.犹言一得。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通变》:“若乃齷齪于偏解,矜激乎一致,此庭间之迴骤,岂万里之逸步哉!”
一知半解【拼音】: yī zhī bàn jiě 【解释】 形容知之甚少,理解不深不透 引用解释 所知不多,理解肤浅。 宋 严羽 《沧浪诗话·诗辨》:“悟有浅深,有分限之悟,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试题出处宜告人》:“公此言真能从风俗人心起见,不以一知半解取人。” 鲁迅 《书信集·致陶亢德》:“学 日本 文要到能够看小说,且非一知半解,所需的时间和力气,我觉得并不亚于学一种 欧洲 文字。” 毛泽东 《实践论》:“世上最可笑的是那些‘知识里手’,有了道听途说的一知半解,便自封为‘天下第一’,适足见其不自量而已。”
一种【拼音】: yī zhǒng 引用解释 1.一个种类。 汉 班固 《白虎通·五行》:“水火独一种,金木多品何?” 三国 吴 陆玑 《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卷上:“藻,水草也,生水底,有二种。其一种,叶如鸡苏,茎大如箸。” 宋 黄庭坚 《次韵答叔原会寂照房呈稚川》:“客愁非一种,歷乱如蜜房。” 茅盾 《白杨礼赞》:“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 2.一个部族。《后汉书·邓训传》:“掩击 迷唐 庐落大豪,多所斩获。復追逐奔北……斩首前后一千八百餘级,获生口二千人,马牛羊三万餘头,一种殆尽。” 李贤 注:“一种,谓 迷唐 也。” 3.一样;同样。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神异·宋京师杯度》:“时 南州 有 陈 家,颇有衣食, 度 往其家,甚见料理。闻都下復有一 杯度 , 陈 父子五人咸不信,故下都看之,果如其家 杯度 ,形相一种。” 唐 元稹 《酬乐天得微之诗知通州事因成四首》之四:“定觉身将囚一种,未知生共死何如。” 宋 李清照 《一剪梅》词:“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閒愁。” 明 汤显祖 《牡丹亭·肃苑》:“小 春香 ,一种在人奴上,画阁里从娇养。”
一周【拼音】: yī zhōu 引用解释 1.循回一遍。《管子·弟子职》:“受业之纪,必由长始,一周则然,其餘则否。”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种槐柳楸梓梧柞》引《陶朱公术》:“种柳千树则足柴。十年之后,髠一树,得一载,岁髠二百树,五年一周。” 宋 洪迈 《容斋五笔·人生五计》:“六十以往,甲子一周。” 2.一圈。 巴金 《不能忘却的记忆》:“我一个人绕着灵柩走了一周,以后又站了片刻。” 3.一星期。 苏曼殊 《碎簪记》:“余一周之内,须同 四川 友人重赴 西湖 ,愧未能如子意也。” 4.指一周年。《宋书·刘康祖传》:“ 太祖 欲大举北伐, 康祖 以岁月已晚,请待明年,上以 河北 义徒并起,若顿兵一周,沮向义之志,不许。”
一字【拼音】: yī zì 引用解释 1.一个字。 汉 王充 《论衡·须颂》:“夫一字之謚,尚犹明主;况千言之论,万文之颂哉!”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练字》:“故善为文者,富于万篇,贫于一字。” 唐 杜甫 《同元使君春陵行》:“两章对秋月,一字偕华星。” 2.谓同一个字。《左传·僖公十五年》“千乘三去” 清 阮元 《校勘记》:“ 惠士奇 云:《上林赋》‘江河为阹’注云:‘遮禽兽为阹。’‘阹’即‘去’,实一字。” 3.指一种字体。 汉 熹平 刊石之《周易》、《尚书》、《鲁诗》、《仪礼》、《春秋》、《公羊》、《论语》七部经书,系 蔡邕 以隶书书写。后因取别于 魏 正始 之三体石经,称“一字石经”,或“鸿都石经”、“今字石经”。见《隋书·经籍志一》。 清 钱大昕 《十驾斋养新馀录·一字三字石经》:“ 蔡中郎 所书,祇有隶体。 魏 刻乃有古文、篆、隶三体。 汉 刻本无一字之名, 魏 晋 而下,称 汉 刻为一字,取别于 魏 之三字耳。” 4.另一个别名。 明 黄宗羲 《宋元学案·紫薇学案》:“﹝ 紫薇 门人﹞ 林之奇 ,字 少颖 ,一字 拙斋 。” 5.指简短的信札。 唐 杜甫 《登岳阳楼》诗:“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宋 陈师道 《送李奉议亳州判官》诗之三:“因声问何如?胡不枉一字。” 明 李贽 《感事二绝寄焦弱侯》之一:“昨夜山前雷雨作,传君一字到 黄州 。” 6.谓物形如一字者。 唐 白居易 《二月二日》诗:“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 唐 吴融 《新雁》诗:“数声飘去和秋色,一字横来背晚暉。” 7.京剧髯口之一种。 苏少卿 《平剧手册·髯口》:“一字,满口之须而短只寸许者。白一字, 五台山 老僧等用;黑一字, 鲁智深 等用;红一字, 典韦 等用。” 8.中药量名。《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撮口》:“撮风散:亦脚蜈蚣(炙)半条……麝香一字,上为末,每服一字,竹沥调下。”
有一套【拼音】: yǒu yī tào 引用解释 谓做事有办法或手段。 老舍 《四世同堂》二三:“顶热闹的大游行!学校里由我领队!不是吹,大嫂,我老二总算有一套!你多咱看见过庶务作领队的?”
专一【拼音】: zhuān yī 【解释】 以单一、专注、统一为特征 心思专一 引用解释 亦作“ 专壹 ”。 1.同一;齐一。《管子·重令》:“将帅不严威,民心不专一,陈士不死制,卒士不轻敌,而求兵之必胜,不可得也。”《左传·昭公二十年》:“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壹,谁能听之?”《东观汉记·耿弇传》:“ 临淄 诸郡太守相与杂居,人不专一,其声虽大而虚,易攻。” 2.纯净不杂;专心一意。《史记·太史公自序》:“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汉书·元后传》:“侍中太僕 安阳侯 舜 往时护太子家,导朕,忠诚专壹,有旧恩。”《朱子语类》卷六九:“主一之谓敬,只是心专一,不以他念乱之。” 王西彦 《鱼鬼》:“他大概没有发现我的来到,他做什么都是专一的。” 3.专门;一味。《水浒传》第四四回:“可再设三处酒馆,专一探听吉凶事情。”《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原来 李克用 年纪虽然高大,却专一好色。” 鲁迅 《三闲集·柔石作<二月>小引》:“倒也并非如蜘蛛张网,专一在待飞翔的游人。” 段荃法 《杨老固事略》十二:“是真的,俺村会计进城办事,专一拐到席匠铺看过啦。” 亦作“ 专壹 ”。 集中;聚集为一。《吕氏春秋·上农》:“民农则重,重则少私义,少私义则公法立,力专一。” 宋 范仲淹 《奏陕西河北攻守等策》:“以我分散之兵,拒彼专一之势,众寡不敌,遂及放败。”
逐一【拼音】: zhú yī 【解释】 一个接一个地 逐一举例说明 引用解释 逐个,一个一个地。《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那府尹听得有杀人公事,即便升堂,便叫一干人犯逐一从头説来。”《醒世恒言·灌园叟晚逢仙女》:“ 秋先 每日清晨起来,扫浄花底落叶,汲水逐一灌溉。” 老舍 《四世同堂》十四:“他须极和善的询问亲友们的生活近况,而后按照着他的生活经验逐一的给予鼓励或规劝。”
自成一家【拼音】: zì chéng yī jiā 【解释】 技艺、思想、主义等有独到之处,以自己独特的风格而形成一派 引用解释 谓在学术或技艺上有独特的创见或风格,能自成流派。 唐 刘知几 《史通·书志》:“天文则星占、月会、浑图、周髀之流,艺文则《四部》、《七録》、《中经》、《秘阁》之辈、莫不各踰三篋,自成一家。” 宋 黄庭坚 《以右军书数种赠丘十四》诗:“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 明 焦竑 《焦氏笔乘·评杜诗》:“ 杜陵 只欲脱去 唐 人工丽之体,而独占高古,盖意在自成一家,不肯随场作剧也。” 老舍 《四世同堂》二一:“该用西药,我用西药;该用中药,就用中药;我是要沟通 中 西医术,自成一家。”
【一】的拼音笔画顺序:
简体一 繁体字一 拼音yī 笔画数1 四角号码10000 部首一 五笔输入GGLL 结构单一结构 五行属性土 笔画顺序: 一 笔画读法 横 一
【一】是什么意思、字义及解释
【一】的解释(来源:辞典简编版)基本字义一
自然数的开始。大写作「壹」。阿拉伯数字作「1」。【组词】:一、二、三…… 第一。【组词】:一等、一年级 单个。【组词】:一人、一心二用 相同、一致。【组词】:一模一样、大小不一 全、满、整。【组词】:一身是汗、一身是胆、一体适用 才、刚刚。【组词】:天一亮,他就起床了。 一次、一回,表示动作次数。【组词】:问一问、把头一扭、用手一摸 另外、又。【组词】:蝉,一名知了。【一】的解释(来源:辞典修订版)基本字义一
名词 自然数的开始。【组词】:「一、二、三……。」大写作「壹」。阿拉伯数字作「1」。名词 姓。如明代有一炫宗。名词 二一四部首之一。形容词 单个。【组词】:「一人」、「一物两用」。形容词 相同、一致。【组词】:「一模一样」、「大小不一」。形容词 专注的。【组词】:「一心一意」、「专一不变」。形容词 全、满、整。【组词】:「一身是汗」、「一屋子人」、「一身是胆」。形容词 每、各。【组词】:「一班五十人」、「一页六百字」、「共派八队,一队二十人。」形容词 一次。【组词】:「一而再,再而三。」《礼记.中庸》:「人一能之,己百之。」形容词 另外的。【组词】:「蝉,一名知了。」、「番茄,一名西红柿。」动词 统一。《孟子.梁惠王上》:「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副词 才、刚刚。【组词】:「一听就懂」、「天一亮,他就起来。」副词 偶然。【组词】:「一不小心」、「一不留神」。副词 表示加强的动作或突然的现象。【组词】:「把头一扭」、「用手一摸」、「天气一凉,就感冒了。」副词 概括。【组词】:「一般来说」。副词 每每、每逢。【组词】:「一想到那件事,她总是笑个不停。」副词 放在二叠字动词之间,表行为是不费力或尝试性的。【组词】:「双手动一动」、「问一问」、「随便说一说」。副词 事物的某方面。【组词】:「一则以喜,一则以忧。」、「一不沾亲,二不带故。」副词 竟、乃。表示事出意外。【组词】:「一至于斯」。《史记.卷六八.商君传》:「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副词 皆。《荀子.劝学》:「端而言,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助词 表示程度,加强语气。《文选.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 。」《战国策.燕策一》:「因仰而吊齐王桉戈而郤曰:『此一何庆吊相随之速也?』」连词 或。《庄子.应帝王》:「泰氏其卧徐徐,其觉于于,一以己为马,一以己为牛。」(「一」字单用或在一词一句的末尾,念阴平声;在去声字前,念阳平声;在阴平、阳平、上声之前,念去声。)【一】的解释(来源:小字典)基本字义一
自然数的第一位。大写作「壹」,阿拉伯数字作「1」。单独的、不是多数的。【组词】:「一个」、「一张纸」。相同、一致。【组词】:「一模一样」、「大小不一」。专注、纯正。【组词】:「一心一意」、「用情专一」。全、满、整。【组词】:「一身臭汗」、「一生一世」。每。【组词】:「一班四十人」、「一页六百字」。才、刚刚。【组词】:「一听就懂」、「天一亮,他便起床。」放在两重叠的动词之间,表示略微或尝试的意思。【组词】:「动一动」、「问一问」。另外的。【组词】:「蝉,一名知了。」(「一」字单用或在一词一句的末尾,读阴平声;在去声字前,读阳平声;在阴平、阳平、上声之前,读去声。)
- 上一篇:组词胸罩内衣
- 下一篇:力组词_力字怎么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