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丘而望远》原文
登高丘,望远海。
六鳌骨已霜,三山流安在?
扶桑半摧折,白日沈光彩。
银台金阙如梦中,秦皇汉武空相待。
精卫费木石,鼋鼍无所凭。
君不见骊山茂 陵尽灰灭,牧羊之子来攀登。
盗贼劫宝玉,精灵竟何能。
穷兵黩武今如此,鼎湖飞龙安可乘?
注释
茂:一作“长”。
翻译
登上高高的山丘,眺望茫茫大海。
支撑蓬莱仙山的六鳌,如今骨头已经化为寒霜,那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又在哪里流转徘徊?
扶桑神木已经半被摧折,光辉灿烂的太阳也失去了明亮的光彩。
那传说中金银筑成的亭台宫阙,宛如在梦幻之中,秦始皇、汉武帝白白地在此期盼等待。
精卫填海白白耗费了木石,鼋鼍兴风作浪也没有了凭借。
你没看见吗?骊山脚下的秦始皇陵、茂陵的汉家陵寝,如今都已化为灰烬尘埃,就连放牧的小孩都能随意攀登上来。
盗墓的盗贼肆意劫掠其中的宝玉,那些死去帝王的精魂又能有什么能耐?
如今这般穷兵黩武、好大喜功,黄帝在鼎湖乘龙飞升的仙境怎么可能再去乘坐?
赏析
主题思想:这首诗主题深刻,借古讽今,批判了封建统治者的穷奢极欲和妄图长生不老的荒诞行为。诗人通过描绘神话传说中仙境的消逝、帝王陵寝的荒芜,揭示了世间万物的无常,讽刺了统治者追求虚幻的长生和不切实际的功业,实则是对当时社会现实中统治者种种弊病的有力针砭,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艺术手法
神话传说与历史典故并用:诗中大量运用神话传说,如“六鳌”“三山”“扶桑”“精卫”“鼋鼍”等,构建出奇幻宏大的想象空间,使诗歌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同时结合秦始皇、汉武帝追求长生的历史典故,将神话与现实、历史与当下紧密相连,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批判力度。
对比鲜明:诗中将神话中仙境的美好与现实中帝王陵寝的破败进行强烈对比。曾经象征长生和永恒的仙山、金银宫阙,如今都已消逝不见;而不可一世的帝王陵墓,也沦为废墟,任人践踏。这种对比深刻地表现了世事的沧桑变幻和统治者追求的虚妄,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
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相结合:开篇“登高丘,望远海”描绘出壮阔的景象,奠定了全诗雄浑悲凉的基调。诗人借眼前之景,引发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诗中的各种神话意象和历史遗迹,都是诗人情感和思想的寄托,通过对它们的描写和叙述,抒发了对统治者的批判和对人生的感慨,实现了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的完美融合。
情感表达:整首诗情感沉郁顿挫,既有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又有对现实的批判和忧虑。诗人以犀利的笔触,揭露了统治者的腐朽和愚蠢,表达了对他们不顾民生、穷兵黩武行为的愤慨。同时,诗中也流露出一种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无奈和悲哀,使读者感受到诗人复杂而深沉的情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