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夜眠》鉴赏 《秋雨夜眠》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一位老人在秋雨之夜的就寝情况,体现出老年人的生活情趣与心境,流露出诗人暮年政治上心灰意懒、生活上孤寂闲散的状况。
以下从原文、注释、译文、赏析几个方面为你解读: 原文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
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灰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
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 。
注释 三秋:指秋季的第三个月,即农历九月。
安闲:安宁清闲,形容老翁神态安详。
卧迟:上床睡觉很晚。
灰宿:指火盆里的火已经熄灭,只剩下灰烬。
温瓶:类似于现在的暖水瓶,用以取暖。
香添:添加香料。
暖被笼:夜间烘暖被子的用具。
霜叶:经霜的叶子,这里指秋天的枫叶。
译文 在这秋末冬初寒凉的夜里,有一位安详自在的老翁。
他上床睡觉很晚,熄了灯后才躺下,在淅淅沥沥的雨声中安然入眠。
火盆里的火已经熄灭,只剩下灰烬,暖瓶里还有些许温热,他又往暖被笼里添加了香料,让被子更加暖和。
第二天清晨,天气放晴,但寒意仍浓,老翁还贪恋被窝的温暖不愿起床,此时台阶上已落满了经霜变红的枫叶。
赏析 首联:点明人物与环境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首联直接点题,描绘出深秋时节寒冷的夜晚这一环境,“凉冷”二字渲染出清冷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基调。
在这样的秋夜中,引出了主人公——一位“安闲”的老翁。
“安闲”一词,看似轻描淡写,实则是全诗的诗眼,统摄全篇,生动地勾勒出老翁内心的宁静与生活的闲适。
颔联:刻画老翁就寝状态 “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颔联承接上文,具体描写老翁的就寝情况。
“卧迟”写出老翁上床较晚,也许是因为年老体衰,行动迟缓,也许是他本就习惯了这种不紧不慢的生活节奏。
“灯灭后”进一步强调了时间的推移,在万籁俱寂中,老翁悠然入睡。
“睡美雨声中”一句尤为精妙,窗外秋雨淅淅沥沥地下着,本应扰人清梦,但老翁却能在这雨声中睡得香甜,足见其心境的平和与安适,不为外界所干扰。
这两句通过对老翁就寝细节的描写,从侧面烘托出他安闲的生活态度和恬淡的心境。
颈联:体现生活细节与晚景凄凉 “灰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颈联转向对室内环境和生活细节的描写。
火盆里的火已经熄灭,只剩下灰烬,温瓶里尚有余温,老翁又往暖被笼里增添香料,让被子更加温暖。
这些细节描写,一方面表现出老翁生活的细致入微,另一方面也暗示了他年老体弱,需要借助这些物品来抵御秋夜的寒冷,反映出他生活的孤寂和晚景的凄凉。
同时,“灰宿”“香添”等词,也从侧面烘托出屋内的静谧氛围,与前文的“安闲”相呼应。
尾联:以景结情,韵味悠长 “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尾联描绘了一幅清晨的画面。
第二天清晨,天气放晴,但寒意依旧浓重,老翁却贪恋被窝的温暖,迟迟不愿起床。
此时,台阶上已经落满了经霜变红的枫叶。
“霜叶满阶红”这一景象,色彩鲜艳夺目,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但在这艳丽的色彩背后,却蕴含着一种时光流逝、生命短暂的感慨。
诗人以景结情,借霜叶飘落的景象,暗示了老翁如同这霜叶一般,在岁月的流逝中逐渐走向衰老,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自身暮年生活的喟叹。
整首诗至此戛然而止,却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遐想空间,韵味悠长。
这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深远,通过对一位老翁秋雨之夜就寝情况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老年人安闲的生活状态和复杂的内心世界,同时也寄寓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是白居易晚年诗作中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