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蒲台的苇 我到了白洋淀,第一个印象,是水养活了苇草,人们依靠苇生活。
这里到处是苇,人和苇结合的是那么紧。
人好像寄生在苇里的鸟儿,整天不停地在苇里穿来穿去。
我渐渐知道,苇也因为性质的软硬、坚固和脆弱,各有各的用途。
其中,大白皮和大头栽因为色白、高大,多用来织小花边的炕席;正草因为有骨性,则多用来铺房、填房碱;白毛子只有漂亮的外形,却只能当柴烧;假皮织篮捉鱼用。
我来的早,淀里的凌还没有完全融化。
苇子的根还埋在冰冷的泥里,看不见大苇形成的海。
我走在淀边上,想象假如是五月,那会是苇的世界。
在村里是一垛垛打下来的苇,它们柔顺地在妇女们的手里翻动,远处的炮声还不断传来,人民的创伤并没有完全平复。
关于苇塘,就不只是一种风景,它充满火药的气息,和无数英雄的血液的记忆。
如果单纯是苇,如果单纯是好看,那就不成为冀中的名胜。
这里的英雄事迹很多,不能一一记述。
每一片苇塘,都有英雄的传说。
敌人的炮火,曾经摧残它们,它们无数次被火烧光,人民的血液保持了它们的清白。
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
一次,在采蒲台,十几个干部和全村男女被敌人包围。
那是冬天,人们被围在冰上,面对着等待收割的大苇塘。
敌人要搜。
干部们有的带着枪,认为是最后战斗流血的时候到来了。
妇女们却偷偷地把怀里的孩子递过去,告诉他们把枪支插在孩子的裤裆里。
搜查的时候,干部又顺手把孩子递给女人……十二个女人不约而同地这样做了。
仇恨是一个,爱是一个,智慧是一个。
枪掩护过去了,闯过了一关。
这时,一个四十多岁的人,从苇塘打苇回来,被敌人捉住。
敌人问他:“你是八路?”“不是!”“你村里有干部?”“没有!”敌人砍断他半边脖子,又问:“你的八路?”他歪着头,血流在胸膛上,说:“不是!”“你村的八路大大的!”“没有!” 妇女们忍不住,她们一齐沙着嗓子喊:“没有!” 敌人杀死他,他倒在冰上。
血冻结了,血是坚定的,死是刚强的! “没有!”声音永远响在苇塘附近,永远响在白洋淀人民的耳朵旁边,甚至应该一代代传给我们的子孙。
永远记住这两句简短有力的话吧! 阅读理解题目及答案 基础知识题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苇草(wěi) 柔顺(róu) 创伤(chuāng) 裤裆(dāng) 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寄生:原指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并从后者摄取养分以维持生活。
文中指人像鸟儿一样依赖苇生活,在苇里活动。
不约而同:事先没有约定而相互一致。
文中指十二个女人在没有商量的情况下,做出了同样把孩子递给干部藏枪的举动。
内容理解题 文章开篇写“水养活了苇草,人们依靠苇生活”,有什么作用? 答:开篇点题,既写出了白洋淀的自然环境特点,又点明了人和苇的紧密关系,为下文叙述采蒲台人民与苇有关的英勇事迹做铺垫。
文中介绍了苇的多种用途,这与文章主题有什么关系? 答:介绍苇的多种用途,一方面体现了苇对当地人民生活的重要性,说明苇是白洋淀人民生活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为后文将苇与白洋淀人民的英勇精神相联系做铺垫,象征着白洋淀人民坚韧、不屈的品质如同苇一样,在恶劣环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深化了文章主题。
“如果单纯是苇,如果单纯是好看,那就不成为冀中的名胜。
”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答:这句话强调了采蒲台的苇之所以成为冀中的名胜,不仅仅是因为其本身的自然景观好看,更重要的是这里充满了火药的气息和无数英雄的血液的记忆,承载着白洋淀人民英勇抗日的伟大精神,突出了采蒲台的苇所具有的深厚历史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
人物形象与情感题 文中描写了采蒲台的妇女和那个被敌人捉住的村民,他们分别表现出了怎样的品质? 答:采蒲台的妇女们表现出了勇敢、机智、团结和对革命的坚定支持。
她们在危险时刻,通过巧妙的办法掩护干部的枪支,面对敌人毫不畏惧。
那个被敌人捉住的村民则表现出了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高尚品质,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和残酷折磨,始终坚决否认村里有八路,宁死不屈。
文章结尾“‘没有!’声音永远响在苇塘附近,永远响在白洋淀人民的耳朵旁边,甚至应该一代代传给我们的子孙。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表达了作者对白洋淀人民英勇无畏、坚贞不屈精神的高度赞扬和深深敬意,同时希望这种伟大的精神能够代代传承下去,激励后人铭记历史,珍惜和平,继承和发扬先辈们的优良传统。
写作手法题 本文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这样选材有什么好处? 答:选材特点:选取典型事例来表现主题。
文中选取了采蒲台妇女掩护干部枪支以及一位村民面对敌人宁死不屈的典型事例。
好处:通过这些典型事例,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白洋淀人民英勇无畏、坚贞不屈的精神品质,以小见大,使文章主题更加鲜明突出,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文中多次提到“苇”,有什么作用? 答:“苇”是本文的线索,贯穿全文,将白洋淀的自然环境、人民的生活以及英勇事迹紧密联系在一起。
同时,“苇”象征着白洋淀人民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烘托了文章的主题。
此外,对苇的描写还渲染了白洋淀的地域特色,为故事的发生提供了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