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顾左右而言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如“托”“比”“弃”“已”等。
准确翻译课文,理解文意,掌握重点文言句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言文的语言之美和节奏之美。
借助小组合作探究,分析文章结构和孟子的论辩技巧,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孟子关心民生、敢于直言的精神,体会古代思想家的智慧和社会责任感。
引导学生思考责任与担当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准确翻译课文。
把握孟子的论辩思路和技巧,理解文章主旨。
教学难点 深入领会孟子委婉含蓄又犀利有力的劝谏艺术,并能在实际情境中运用。
引导学生从古人的智慧中汲取关于责任担当的启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感受文言文的韵律美,理解文意。
讨论法:组织学生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模拟古人对话场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对论辩技巧的体会。
迁移拓展法:联系现实生活,引导学生思考责任担当的问题,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提升。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分钟) 同学们,在我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思想活跃、百家争鸣的时代。
在众多思想家中,孟子以其雄辩的口才和深邃的思想著称。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孟子与齐宣王的一次精彩对话——《王顾左右而言他》,去领略孟子的智慧和风采。
(板书课题) (二)背景介绍(2分钟) 简单介绍孟子及其思想主张,以及本文的写作背景: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各国纷争不断。
孟子一生致力于推行“仁政”思想,他常常游说各国君主,试图说服他们以民为本,实行仁政。
本文记录的就是孟子与齐宣王的一次谈话,孟子巧妙地通过层层追问,让齐宣王陷入尴尬境地,从而达到劝谏的目的。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教师范读: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字音、节奏和语气。
重点强调易错字音,如“士师”“弃之”“已之”等。
学生自由朗读:结合课下注释,初步理解文意,圈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
指名朗读: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评价读音是否准确、节奏是否恰当。
教师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和纠正。
全班齐读:要求读音准确、节奏分明、声音洪亮,初步感受文言文的韵律之美。
(四)疏通文意,积累词汇(15分钟) 自主学习: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尝试自行翻译课文,将难以理解的字词和句子标注出来。
小组合作:小组内成员交流讨论,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教师巡视各小组,观察讨论情况,并适时给予指导。
全班交流:小组代表提出仍未解决的问题,全班共同探讨解答。
重点讲解以下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实词: “托”:托付。
例如“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
“比”:等到。
“比其反也”。
“弃”:抛弃、遗弃。
“则如之何?”王曰:“弃之。
” “已”:止,这里指罢免。
“已之”。
虚词: “之”: 助词,可译为“的”,如“王之臣”。
动词,去、往,如“而之楚游者”。
代词,指代人或事物,如“弃之”“已之”。
“其”:代词,他的,如“托其妻子”“比其反也”。
特殊句式: “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应为“有于其友托其妻子而之楚游者”,意思是“有一个把他的妻子儿女托付给他的朋友然后到楚国游历的人”。
“则如之何”:固定句式,意思是“那么对他怎么办”。
教师总结归纳:强调重点字词和句式,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加深记忆。
再次翻译课文:请几位同学再次逐句翻译课文,教师进行点评和完善,确保学生能够准确通顺地翻译全文。
(五)研读文本,分析技巧(10分钟)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 孟子是如何一步步引导齐宣王回答问题的?他的提问有什么特点? 齐宣王在面对孟子的问题时,态度有怎样的变化? 孟子为什么不直接对齐宣王提出批评,而是采用这样委婉的方式? 全班交流展示:各小组选派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成果。
教师引导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评价,共同深入分析文本。
孟子先从生活中的小事入手,以“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为例,询问齐宣王如果朋友没有尽到照顾家人的责任该怎么办,得到齐宣王“弃之”的回答;接着又以“士师不能治士”为例,问齐宣王该如何处理,齐宣王回答“已之”;最后孟子将话题转到治国方面,问“四境之内不治”该怎么办。
孟子的提问由小到大、由远及近、层层递进,从生活琐事逐步引导到国家治理的核心问题上。
齐宣王一开始回答问题时比较果断,当孟子问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时,齐宣王“顾左右而言他”,转移话题,表现出尴尬、无言以对的态度。
孟子不直接批评齐宣王,是因为齐宣王身为国君,地位尊贵,直接批评可能会引起齐宣王的反感,导致劝谏失败。
采用这种委婉含蓄的方式,先从容易让人接受的小事谈起,让齐宣王在不知不觉中顺着孟子的思路思考问题,最后陷入自己设定的困境,从而达到劝谏的目的,体现了孟子高超的论辩艺术。
教师总结:孟子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以日常生活中的事例为切入点,巧妙地将话题引向治国理政,让齐宣王在不自觉中认识到自己的责任。
这种委婉而有力的劝谏方式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六)拓展延伸,感悟责任(5分钟) 联系现实:引导学生思考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承担着哪些责任?如果没有履行好自己的责任,会有什么后果?组织学生进行简短的讨论和发言。
角色扮演:创设一个情境,如班级组织活动出现问题,让学生模拟孟子和相关责任人的对话,运用所学的论辩技巧,劝说责任人承担责任。
通过角色扮演,加深学生对责任的理解和对论辩技巧的运用能力。
(七)课堂小结(3分钟) 学生回顾:请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文言知识、孟子的论辩技巧以及对责任担当的感悟。
教师总结:强调重点知识和学习要点,鼓励学生学习孟子关心社会、敢于直言的精神,在生活中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做一个有担当的人。
(八)布置作业(2分钟) 背诵并默写课文。
以“责任”为话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心得体会,谈谈自己对责任的认识和理解。
五、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包含课文原文、重点字词解释、背景资料、相关图片和视频等。
相关教学参考资料。
六、教学板书设计 王顾左右而言他 《孟子》 (一)字词积累 托:托付 比:等到 弃:抛弃 已:罢免 之:助词、动词、代词 其:代词 (二)论辩技巧 复制代码 - 提问:由小到大、层层递进- 类比:生活小事→治国大事- 效果:委婉含蓄、引人深思 (三)主题 责任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