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儿知识大全 诗歌文学内容页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范文3篇)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一)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传统司法智慧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孕育的产物,对中国传统司法文明的演进起了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其人道性、正义性更是具有历久弥新的价值。

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儒家、法家是两个影响深远的学派,其司法智慧也对司法实践影响颇巨,而且在今日仍有重要借鉴价值,可为现代司法改革提供有价值的精神资源和制度资源。

“德主刑辅”是儒家的基本司法智慧。

儒家主张“为政以德”“省刑罚,薄税敛”,反对严刑峻法,认为统治者应靠道德感化和教育来治理民众,刑罚只是辅助手段。

这一智慧首先体现在以德化民上。

孔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孟子也认为,统治者如果实行仁政,就可使天下归心,“得民心”是治国理政的根本。

其次,这一智慧还体现在先教后刑上。

荀子说:“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教而不诛,则奸民不惩。

”儒家并不反对运用刑罚,但强调道德教化在前,刑罚惩治在后,以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

法家的基本司法智慧是“以法治国”。

法家主张“一断于法”,反对贵族特权,强调法律的权威性和平等性。

商鞅变法时,太子犯法,商鞅虽不能直接处罚太子,但处罚了太子的老师,以维护法律的尊严。

法家认为,法律是治理国家的唯一标准,“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任何人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

同时,法家还注重运用法律手段奖励耕织、富国强兵,以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中国传统司法智慧在司法实践中表现出多种特色。

其一,注重调解。

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人际关系较为紧密,纠纷发生后,人们往往不愿意“对簿公堂”,而是希望通过调解解决。

调解作为一种非诉讼的纠纷解决方式,在中国传统司法中占据重要地位。

其二,强调慎刑。

中国传统司法强调慎重用刑,避免错杀无辜。

《唐律疏议》规定:“诸疑罪,各依所犯,以赎论。

即疑狱,法官执见不同者,得为异议,议不得过三。

”这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司法公正的追求。

其三,重视证据。

虽然中国传统司法技术相对落后,但也认识到证据在司法审判中的重要性。

在一些重大案件中,会通过勘验现场、检验尸体等方式收集证据,以确保司法判决的准确性。

中国传统司法智慧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内涵,对现代司法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现代司法改革应借鉴中国传统司法智慧,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保障人权,加强道德建设,完善调解机制,提高司法公信力,推动司法文明的进步。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中国传统司法智慧对中国传统司法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作用,并促进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形成。

B. 儒家主张“德主刑辅”,认为刑罚是辅助手段,统治者应依靠道德感化和教育治理民众,反对使用刑罚。

C. 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强调法律的权威性和平等性,任何人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包括贵族。

D. 中国传统司法智慧在司法实践中注重调解、强调慎刑、重视证据,这些特色都是现代司法所不具备的。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文章开篇指出中国传统司法智慧的价值,引出下文对儒家、法家司法智慧的论述。

B. 文章分别阐述了儒家“德主刑辅”和法家“以法治国”的司法智慧,对比鲜明。

C. 文章在论述中国传统司法智慧在司法实践中的特色时,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

D. 文章结尾强调现代司法改革应借鉴中国传统司法智慧,总结全文,深化了主题。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儒家的司法智慧体现在以德化民和先教后刑上,这有助于预防犯罪,维护社会秩序。

B. 法家的“以法治国”思想,对打击贵族特权、维护法律尊严起到了积极作用。

C. 中国传统司法注重调解,这与传统社会人际关系紧密、人们不愿“对簿公堂”的特点有关。

D. 现代司法改革只要借鉴中国传统司法智慧,就能推动司法文明的进步。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的总量也在不断加大。

部分城市在市郊露天堆放垃圾,对大气、土壤、水等环境造成污染。

大量厨余垃圾与其他垃圾混合填埋或焚烧,产生有毒物质,威胁着居民健康,这种现象正在向农村地区蔓延。

垃圾分类作为垃圾处理的前端环节,其作用早已得到世界的公认,分类收集不仅能大幅度减少垃圾给环境带来的污染,节约垃圾无害化处理费用,更能使资源得到重复利用。

有人将垃圾称为“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据保守估计,我国城市每年丢弃的可回收物价值在300亿元左右。

但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一直难以有效推进,相关调查显示,约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垃圾分类效果不明显或完全没有效果。

(摘编自《垃圾变资源!这不是魔法,而是垃圾分类》,2017年4月5日新华网) 材料二: 笔者所在的小区,居民楼前三个垃圾桶分别表示出应放置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和厨余垃圾。

可是大多数时候,三个垃圾桶的垃圾投放都不准确,甚至出现了将厨余垃圾投放至可回收物垃圾桶的情况。

基层管理者坦言,垃圾分类在基层的推行难度很大。

一方面,垃圾分类宣传教育不到位,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识存在误区,缺乏垃圾分类的意识和习惯;另一方面,垃圾分类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不健全,基层的监管能力有限,难以对违规投放行为进行有效的惩处。

此外,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也是制约垃圾分类工作推进的重要因素。

(摘编自《垃圾分类应自扫门前雪》,2017年5月6日《齐鲁晚报》) 材料三: 在一些发达国家,垃圾分类已经成为一种自觉行为,甚至视为一种时尚。

在日本,每户家庭都有分类垃圾箱,人们在家就可以轻易地给垃圾分类;同时,街道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专门的垃圾分类回收点,垃圾分类后的垃圾集中运至垃圾处理厂后,经过进一步分类、细化,被分别处理。

德国的垃圾分类回收体系更为完善,路边设有不同颜色的垃圾桶,人们分类投放后,回收公司定期进行回收清运。

英国则制定了严格的法律法规,对垃圾分类的标准、投放要求等都有明确规定,违反者会受到相应的处罚。

(摘编自《国外垃圾分类经验借鉴》,2017年6月5日《光明日报》)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我国生活垃圾总量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加大。

B. 垃圾分类能减少环境污染,节约无害化处理费用,还能使资源得到重复利用。

C. 我国垃圾分类工作难以有效推进,约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效果不明显或无效果。

D. 在一些发达国家,垃圾分类已成为自觉行为,不存在分类不准确的情况。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材料一揭示了我国垃圾分类工作面临的现状,材料二分析了垃圾分类工作在基层推行难的原因。

B. 我国城市每年丢弃的可回收物价值约300亿元,说明我国垃圾分类工作大有可为。

C. 基层管理者认为,垃圾分类宣传教育不到位、法律法规不健全是制约工作推进的主要因素。

D. 日本、德国、英国在垃圾分类方面的做法不同,但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值得我国借鉴。

怎样才能有效推进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父亲的电话 芦芙荭 父亲真是老了,耳朵越来越聋,你在他耳朵旁扔个炮仗他都不会有任何反应。

以前,闲下来时,他会到村口的老槐树下,和大家说些家长里短,听听村子里的大情小事。

如今,他只能独自坐在家门口,晒晒太阳,看看过往的行人。

有一次,我给他买了一个手机,让他和我,和大姐二姐联系,方便随时找到他。

他拿着手机,小心翼翼地摆弄着,脸上洋溢着孩子般的笑容。

“以后啊,想找我,打这个电话,我要是听不到,你就多打几遍。

”我把手机号码存到他的手机里,还给他设置了铃声和震动。

父亲很少主动打电话给我。

他知道我工作忙,有时候,他想和我聊聊天,听听我的声音,但又怕打扰我。

那天,母亲打电话告诉我,父亲病了,感冒,发烧,咳嗽得厉害。

我心急如焚,赶紧拨通了父亲的电话。

“爸,你怎么样了?”我焦急地问道。

电话那头传来父亲微弱的声音:“我……我没事,就是有点感冒,你别担心。

” “你都发烧了,还说没事!我给你买药了,让妈给你送去。

” “不用,不用,我自己能行。

你工作忙,别操心我。

” 挂了电话,我心里很不是滋味。

父亲总是这样,什么事都自己扛,不愿意给我们添麻烦。

过了几天,父亲的病好了。

他打电话给我,声音洪亮了许多。

“儿子,我病好了,你别担心了。

” “那就好,那就好。

你以后要是身体不舒服,一定要告诉我。

” “知道了,知道了。

” 又过了一段时间,父亲打电话给我,语气有些兴奋。

“儿子,今天村里来了个戏班子,唱的是秦腔,我去看了,可热闹了。

” “是吗?你喜欢就好。

” “嗯,我想起了你小时候,我们一起去看戏的情景,那时候,你可高兴了。

” 我听着父亲的话,心里暖暖的。

父亲虽然老了,但他对过去的记忆依然清晰,那些美好的回忆,是他生活的慰藉。

后来,父亲打电话的次数越来越多,有时是告诉我他种的菜长得很好,有时是说他看到了一只漂亮的鸟,有时是讲村里发生的一些新鲜事。

我知道,父亲是想和我多聊聊天,想让我分享他的生活。

虽然我工作很忙,但每次接到父亲的电话,我都会耐心地听他讲,哪怕只有几分钟。

有一天,父亲在电话里说:“儿子,我感觉自己的身体越来越差了,可能没多少日子了。

” 我心里一阵刺痛,连忙安慰他:“爸,你别胡思乱想,你身体好着呢。

” “不,我知道自己的身体。

我只是想在我还能说话的时候,多和你说说话。

” 那一刻,我明白了父亲频繁打电话的原因。

他是害怕自己以后再也没有机会和我交流了,他想把自己的爱和牵挂,通过电话,传递给我。

我忍住泪水,对父亲说:“爸,你放心,我会经常给你打电话的。

” 从那以后,我每天都会给父亲打电话,听他讲他的生活,给他讲我的工作和生活。

我们的通话,成了我们之间情感交流的桥梁。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小说开头写父亲耳朵越来越聋,为后文他与“我”打电话时的交流困难埋下伏笔。

B. “父亲拿着手机,小心翼翼地摆弄着,脸上洋溢着孩子般的笑容”,通过动作和神态描写,表现了父亲对手机的喜爱。

C. 小说以“父亲的电话”为线索,串联起父子之间的诸多生活片段,情节紧凑,结构严谨。

D. 小说语言质朴平实,情感真挚,通过描写父亲与“我”的电话交流,表达了父子之间深深的爱。

小说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6分) 小说结尾“我们的通话,成了我们之间情感交流的桥梁”这句话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司马迁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

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

”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相如闻,不肯和他会面。

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

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为了您的高尚节义。

现在您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您畏惧躲避他,恐惧得太过分了。

平庸的人尚且感到羞耻,何况是身为将相的人呢!我们这些人没有出息,请让我们告辞离开吧!”蔺相如坚决挽留他们,说:“诸位认为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更厉害?”众人回答说:“廉将军比不上秦王。

”蔺相如说:“以秦王的威势,而我尚敢在朝廷上呵斥他,羞辱他的群臣,我蔺相如虽然无能,难道会害怕廉将军吗?但是我想到,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对赵国用兵,只是因为有我们两人在呀。

如今两虎相斗,其势不俱生。

我之所以这样忍让,就是为了要把国家的急难摆在前面,而把个人的私怨放在后面啊!” 廉颇听说了这些话,静下心来想了想,就脱下上衣,背着荆条,由宾客领着到蔺相如府上请罪。

他说:“我这个粗陋卑贱的人,想不到将军的胸怀如此宽大!”二人终于相互交欢和好,成为生死与共的朋友。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拜为上卿 拜:授予官职 B. 位在廉颇之右 右:右边 C. 且相如素贱人 素:向来 D. 宣言曰 宣言:扬言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为了您的高尚节义/现在您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您畏惧躲避他/恐惧得太过分了/平庸的人尚且感到羞耻/何况是身为将相的人呢/我们这些人没有出息/请让我们告辞离开吧 B.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为了您的高尚节义/现在您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您畏惧躲避他/恐惧得太过分了/平庸的人尚且感到羞耻/何况是身为将相的人呢/我们这些人没有出息/请让我们告辞离开吧 C.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为了您的高尚节义/现在您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您畏惧躲避他/恐惧得太过分了/平庸的人尚且感到羞耻/何况是身为将相的人呢/我们这些人没有出息/请让我们告辞离开吧 D.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为了您的高尚节义/现在您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您畏惧躲避他/恐惧得太过分了/平庸的人尚且感到羞耻/何况是身为将相的人呢/我们这些人没有出息/请让我们告辞离开吧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蔺相如因功劳大被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这引起了廉颇的不满。

B. 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多次避让廉颇,他的舍人对此不理解并提出辞职。

C. 蔺相如认为秦国不敢对赵国用兵是因为他和廉颇在,所以他要忍让廉颇。

D. 廉颇得知蔺相如的话后,主动背上荆条到蔺相如府上请罪,二人和好如初。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以秦王的威势,而我尚敢在朝廷上呵斥他,羞辱他的群臣,我蔺相如虽然无能,难道会害怕廉将军吗?(5分) (2)我之所以这样忍让,就是为了要把国家的急难摆在前面,而把个人的私怨放在后面啊!(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穷困的处境终将会成就你。

14. 下列对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