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儿知识大全 诗歌文学内容页

加法结合律教案

《加法结合律》教案 一、教学目标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

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让学生在探索运算定律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和掌握加法结合律。

能用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

难点 对加法结合律的推导过程的理解。

能灵活运用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相结合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先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

有一天,小明去商店买文具,他先买了一支铅笔花了3元,又买了一个笔记本花了5元,最后买了一块橡皮花了2元。

那么小明一共花了多少钱呢?谁能列出算式? 引导学生列出两种不同的算式: (3 + 5)+ 2 = 8 + 2 = 10(元) 3 +(5 + 2)= 3 + 7 = 10(元) 提问: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结果怎么样? 相同点:都是3、5、2这三个数相加,结果都是10。

不同点:运算顺序不同,一个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另一个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一个数。

引出本节课要探究的内容——加法运算中是否存在某种规律。

(二)探究新知(20分钟) 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出示例题:四年级同学参加植树活动,一班有33人,二班有35人,三班有28人。

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参加植树活动? 让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并尝试计算。

展示交流,初步感知 请两位同学上台板演不同的计算方法: 方法一:(33 + 35)+ 28 = 68 + 28 = 96(人) 方法二:33 +(35 + 28) = 33 + 63 = 96(人) 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算式,说说发现了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两个算式的加数相同,和也相同,只是运算顺序不一样。

举例验证,总结规律 让学生自己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看看是否也有同样的规律。

学生举例后,全班交流分享。

教师在黑板上记录一些例子: (2 + 3)+ 4 = 2 +(3 + 4) (10 + 20)+ 30 = 10 +(20 + 30) …… 引导学生观察这些例子,用自己的话说说发现的规律。

教师总结并板书: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 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个加数,加法结合律可以写成:(a + b)+ c = a +(b + c) (三)巩固练习(15分钟) 基础练习 完成课本上的“做一做”题目: 下面哪些算式运用了加法结合律? (1)36 +(44 + 9)=(36 + 44)+ 9 ( ) (2)(28 + 6)+ 32 = 28 +(6 + 32) ( ) (3)15 +(7 + b)=(20 + 2)+ b ( ) 让学生独立判断,然后同桌之间互相交流,说说理由。

简便计算练习 计算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1)57 + 288 + 43 (2)165 + 204 + 335 + 96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用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然后请几位同学上台板演计算过程,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四)课堂小结(5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运算定律? 加法结合律的内容是什么?用字母怎样表示? 在运用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五)布置作业(5分钟) 书面作业:练习册上相关习题。

拓展作业:思考加法结合律在生活中的其他应用实例,并记录下来。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加法结合律有了较好的理解和掌握,但在实际运用中,部分学生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不能准确地找到可以结合的数进行简便计算。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针对性的练习,提高学生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的能力。

同时,要注重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数学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