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年轻的妈妈在孩子生病后会依据自己的医学知识对孩子进行“治疗”,这是需要警惕的。“妈妈医生”就是指这样一类型的母亲,一旦发现孩子生病,认为自己掌握点医学常识而充当起临时“医生”,而忘了她们是妈妈的角色。其结果往往是弄巧成拙,事与愿违,害了孩子的生命。
妈妈一般都有一点医疗卫生知识,当孩子生病后,妈妈常常越俎代庖,自行决断。其结果往往是弄巧成拙,事与愿违,害了孩子的生命。
“妈妈医生”见孩子肚子疼,便会用力去按摩,造成了阑尾脓点破裂、蛔虫钻胆道、肠套叠套入加深而危及生命;
“妈妈医生”对孩子皮疹经常使用“肤轻松软膏”涂擦,造成皮质改变或体内激素改变;
“妈妈医生”强令孩子多吃什么、禁吃什么,造成体内营养素失调;
“妈妈医生”还会大量购进多种增高性益智性的“口服液”,强行命令孩子服用,孩子服用得发腻却不见任何效果;
“妈妈医生”见孩子伤风感冒、肚痛拉稀等,就自行给予抗生素药物治疗,并连续或过量地服用,以致孩子体内菌群失调,病情是雪上加霜;
“妈妈医生”还会凭空想像,认为孩子“热气”,强迫其经常性地大量吞服清热药水和冲剂,造成孩子的脾胃功能受损;
“妈妈医生”还会为乙肝患儿购买名目繁多的“生病效药”,一服就是半年几载……
这些都是“妈妈医生”的“杰作”,这些行为极大地损害着孩子的身心健康。
“妈妈医生”形成的原因:
一、父母对孩子疾病的表象或暂时现象作诊断依据,图个方便在附近药店购药为孩子治疗,尤其在偶然获得效果后,更坚定自己充当“妈妈医生”的信心;
二、对孩子过分溺爱。孩子生了病,也认为自己应该或者有能力为之诊治;
三、妈妈对自己医疗知识很有信心。自告奋勇地充当孩子疾病的初诊医生,而不知自己所具有的一鳞半爪医药知识,根本不能应付儿童复杂疾病的需要;
四、节约考虑,一些妈妈对孩子的“小病”不想或不愿意送医,在自行诊治中,失去治疗时机而导致“小病”变成大病。
妈妈在碰到孩子生病时,可不能盲目用药。妈妈的主要责任是养育孩子,应该在关心孩子的生活起居、培养孩子良好习惯和品德上多下功夫。至于孩子生病,没有充分的把握,不要自作主张,而应该及时送医院就诊,以保证没有闪失。必须明白,因为妈妈不是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