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岁半至3岁的宝宝,基本上可与成人吃一样的食物了,对饮食的限制也较少。根据地区食物的不同,可增添各种花样的食物。
由于宝宝的消化吸收能力发育已相当完善,乳牙也基本长齐。此时,粗粮也应正式进入宝宝的餐谱,因粗粮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如B族维生素、膳食纤维、不同种类的氨基酸、铁、钙、镁、磷等,能满足宝宝的营养需求。偶尔吃粗粮,杂粮,比如玉米粥,山芋粥,黑米,小米(最有营养,而且健脾),各种豆类坚果都是不错的选择;
宝宝生活中易受到铅中毒的威胁,如汽车尾气、报纸、油漆、水源、灰尘等。而膳食中如果营养不均衡,缺乏铁、锌、维生素C、蛋白质等,都会造成铅吸收的增加,减少铅从体内的排出。因此合理均衡的膳食,如摄入足够的铁、锌、维生素C、蛋白质等,保持良好的营养状况,都能抵抗铅对机体的威胁。
2岁至2岁半的宝宝,培养良好的进食习惯是非常必要的,首先要做到规律进餐,定时定量。对于2岁以上的宝宝,应安排好早、午、晚三餐及早、午、晚三次的点心。其次不要让宝宝养成挑食、偏食、吃零食的习惯,达到均衡的饮食结构。除此还要帮助宝宝锻炼自己动手能力,让宝宝自己尝试用勺、碗吃饭。
在宝宝开始逐渐适应正常的饮食后,父母要培养宝宝良好的咀嚼习惯。经过调查发现,过早给宝宝太硬的食物会影响到宝宝的咀嚼习惯,由于太硬的食物超过了宝宝的咀嚼能力,致使宝宝不咀嚼食物,直接就咽了下去,时间久了会养成宝宝不爱咀嚼食物的习惯。有些时候宝宝由于迫不及待地往嘴里塞食物,不怎么咀嚼就下咽,因此需要父母耐心地教宝宝咀嚼食物,不能急躁。在喂食宝宝的时候,刻意拉长两口饭菜的间隔时间,让宝宝有充足的咀嚼时间。
对于尚处在幼儿期的宝宝,水果的进食不应过多,每天以100~200克水果为宜,相当于一个中等大小的橘子或半个大苹果。因水果中的主要成分是果糖,果糖摄入太多可造成宝宝的身体缺乏铜元素,从而影响骨骼发育。且水果含钾、钠、钙、镁等碱性元素,能中和肉食中的酸性成分对新陈代谢的影响,一旦摄入过多,会破坏宝宝体内酸碱平衡,致腹泻、呕吐等。
锌的缺乏在幼儿中并不少见,缺锌可表现为个子矮、体重低、胃口小等,严重者还可导致贫血、异食癖等。禽蛋、鱼、肉、大豆等都是含锌较高的食物,可根据宝宝的情况,多给宝宝喂食此类食物。
随着宝宝逐渐长大,接触的食物也越来越多,但是有些食物还是不能给宝宝吃,如花生米、煮豆、脆饼干等硬的食物。这是由于宝宝的后槽牙长得较晚,即使有些宝宝后槽牙长出来,也要过一段时间才能用力咀嚼花生米等硬的食物,这会引起食物误入气管的现象发生。
宝宝2岁以后,通常可以与家人吃一样的正餐了,因此要注意对盐的摄入量,一般理想情况下,每人每天盐的摄入量应在8~10克之间,但我国只有南方的部分地区符合这一标准,而北方的绝大多数地区都远远超过这一标准,摄入太多的盐对宝宝很不利,会使宝宝在年轻时就患上高血压。所以为了全家人的健康,把正餐做成淡淡的味道,让宝宝从婴幼儿时期就习惯淡味食物。
(1)儿童补锌,必须经检查确诊为缺锌后,才可服用锌制剂,小儿每日补锌量为0.6—1.5毫克/公斤体重,对缺铁性贫血和佝偻病患儿,在进行补铁、补钙期间,如需补锌,剂量不宜过大。
(2)牛奶中的锌含量虽高于人乳,但吸收利用率低,因此仅用牛奶喂养的婴儿要适当补锌。
(3)母乳喂养的婴幼儿一般不会缺锌,故不必补锌。
(4)对食欲不佳的儿童,应做血清铁和血清锌的测定,查明原因后,对症治疗。
(5)经常吃瘦肉、鱼、蛋肝、贝壳、核桃、花生和西瓜等食物的儿童,平时只要注意饮食结构,也不用补锌。
(6)锌制剂不宜空腹服用,应在餐后服用。
总之,如儿童确诊为缺锌时,也应在儿科医生的指导下用药,切勿盲目滥用含锌药物。日常生活中最好的补锌办法是通过食物补锌。首先,提倡母乳喂养。其次,多食含锌食物,如牡蛎、鲱鱼、虾皮、紫菜、鱼粉、芝麻、花生、猪肝、豆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