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降观测是指对建筑物、地基、边坡等进行垂直方向变形监测的一项工作,以下以建筑物沉降观测为例,介绍具体做法: 准备工作 制定观测方案:根据建筑物的特点、规模、地质条件以及工程要求,确定观测点的数量、位置、观测周期、精度要求等内容。
观测点应布置在建筑物的墙角、柱基、沉降缝两侧等关键部位,能够准确反映建筑物的沉降情况。
仪器设备准备:选用高精度的水准仪、水准尺、全站仪等测量仪器,并确保仪器经过校准且在有效期内,以保证测量数据的准确性。
人员培训:参与观测的人员需熟悉仪器的操作方法,掌握测量原理和数据处理技巧,具备一定的测量专业知识和经验。
观测点设置 材料选择:观测点通常采用不锈钢或铜质材料制作,以保证其耐久性和稳定性。
安装要求:将观测点牢固地安装在建筑物的指定位置,一般要求观测点顶部应平整光滑,便于放置水准尺进行测量。
安装高度应适中,方便观测且不易受到外界破坏。
首次观测 基准点建立:在远离建筑物且不受施工影响的稳定区域,设置至少3个基准点。
基准点应埋设在坚实的基础上,如岩石或原状土中,以保证其稳定性。
基准点之间应相互通视,便于定期进行联测,检验其是否发生变动。
观测操作:使用水准仪按照规定的测量路线和方法,对各个观测点进行首次高程测量。
测量时应严格遵守测量规范,确保前后视距相等,以消除视准轴误差等影响。
每个观测点应进行多次读数(一般不少于3次),取平均值作为该点的首次观测高程。
定期观测 观测周期确定:根据建筑物的施工进度和沉降情况确定观测周期。
在基础施工阶段,一般每增加一层观测一次;主体结构施工阶段,可每2 - 3层观测一次;建筑物竣工后,第一年每3个月观测一次,第二年每6个月观测一次,以后每年观测一次,直至沉降稳定为止。
对于沉降速度较快或有特殊要求的建筑物,应适当缩短观测周期。
观测实施:每次观测应尽量保持观测人员、仪器设备、测量路线和方法的一致性,以减少系统误差。
按照规定的观测周期,对所有观测点进行高程测量,并记录观测数据。
观测过程中要注意天气条件,避免在大风、暴雨等恶劣天气下进行测量,以免影响测量精度。
数据记录与整理 原始记录:在观测过程中,应及时、准确地记录观测数据,包括观测日期、时间、天气、仪器型号、观测点编号、水准尺读数等信息。
原始记录应清晰、完整,不得随意涂改。
数据整理:将每次观测得到的数据进行整理,计算出各观测点的高程变化值(本次观测高程减去上次观测高程)和累计沉降量(自首次观测以来的高程变化总和)。
绘制沉降观测记录表,将观测数据和计算结果详细记录在表格中,以便于分析和对比。
数据分析与报告 沉降分析:通过对观测数据的分析,绘制沉降 - 时间曲线、沉降分布曲线等图表,直观地反映建筑物的沉降情况。
分析沉降是否均匀,判断沉降是否趋于稳定。
一般认为,当沉降速率小于一定数值(如0.01 - 0.04mm/d)时,可认为沉降已基本稳定。
编写报告:根据观测数据和分析结果,编写沉降观测报告。
报告内容应包括工程概况、观测目的、观测依据、观测方法、观测点布置图、观测数据及分析图表、沉降结论和建议等。
沉降观测报告是建筑物沉降情况的重要记录文件,可为工程验收、后续维护提供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