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儿知识大全 歌谱大全内容页

苏州民间故事与歌词

说到苏州,你会想到什么呢?你对苏州又有什么了解呢?不如来跟我看看苏州民间的故事吧!

张传逻与旗杆里

苏州城南十里处,有个富有江南水乡特色的古镇,叫蠡墅镇。蠡墅镇上有座桥,叫蠡墅桥。蠡墅桥南堍有条悠长的古街小巷,叫旗杆里。旗杆里有块硕大无比的旗杆石,旗杆石泛着灰褐色的光泽,布满斑驳的坑凹,印证着历史的沧桑,也蕴藏着动人的故事。

清朝康煕年间,徽班进京,神州大地兴起一波又一波的戏剧热。蠡墅镇上有个姓张的在外地当“传逻”官。他特别爱好戏剧,整天手舞足蹈,嘴里哼哼唧唧,是个出了名的戏迷。

张传逻告老还乡后,常邀上几个戏迷朋友,整日里喝酒唱戏,讨论戏文,倒也逍遥自在。就这样过了些时日,张传逻觉得仅仅几个朋友快乐不算真快乐,该让邻里乡亲一起快乐才算对得起父老乡亲。于是,趁着秋忙结束的晴好天气,张传逻出资请人在刚收割后的高田上搭了戏台,邀来戏班子,敲起锣鼓热闹开场。附近村民闻讯,都扶着老人,搀着小孩前来观看,整整热闹了三天三夜。乡亲们看得笑逐颜开,张传逻也乐得合不拢嘴。自此,每逢春、秋二季农闲时节,张传逻都凑足银两请人搭建戏台,邀请戏班子来唱上几天。周围十里八村的人像过节一样,结伴前来观看。戏场周围有卖小吃的,有烧茶水的,靠近戏场的人家干脆开出了小酒馆。自从张传逻出资搭台请戏开了先河后,蠡墅镇逐渐成了戏班子互相竞技的地方。不论什么戏班子,除了进京作为最高荣誉外,就是以在蠡墅露过脸献过艺为荣耀了。

有一年从外地来了一个戏班子,其中有一个武生技艺十分了得,唱、念、做、打样样超群,一口气能翻三十八个后手小翻,搏得观众一片叫好之声。张传逻也十分赞赏,便设宴招待。举杯未过三巡,那武生定睛望着张传逻,忽然双膝下跪,倒头便拜,口中连呼:“在上莫非是恩公张老爷吧?”弄得张传逻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连忙扶起武生说:“你我初识,莫非你认错了人?”武生肯定地说:“没错,当年要不是恩公施救,在下早就没命了。”张传逻这才想起十多年前,在安徽当差时,傍晚路过一座破庙,阶前踡着一个五六岁的男孩,瘦得皮包骨头,脸色蜡黄,三四条野狗正围着对他狂吠。张传逻当即驱散野狗,细看那男孩,腿上已被咬伤。张传逻把男孩带回家,帮他擦洗干净,换了衣裤,又请来郎中包扎伤口。就这样,小孩被张传逻收养下来。那男孩聪明伶俐,张传逻平时哼唱的戏文,男孩一听就会,又跟着张传逻观看了不少戏班子的演出,竟也无师自通,摇头晃脑学得有板有眼。有一次碰到一个交往甚深的班主,张传逻便让男孩跟班子学艺。男孩虽泪如雨下,依依不舍,但毕竟也痴迷戏剧,就跟着戏班子浪迹江湖了……不想一晃十多年过去了,当年瘦瘦小小的孩子如今已是相貌堂堂、一表人才的当红武生了。众人一时都感慨万千,嗟叹岁月如流。那武生为感激张传逻当年的救养之恩,专门请人打凿了一块旗杆石,树起一杆六丈高的旗杆,上挂一面杏黄齿角镶边大旗,旗上赫然写着“恩重如山”四个大字。一时,张传逻仗义救人的事在蠡墅一带传为美谈,以后有戏班子来演出,也一概在旗杆石上扯升大旗,四方八村的百姓一看到蠡墅镇上杏黄旗扯起,便知有戏,都会相约而至。渐渐的,有做小生意的人干脆在旗杆石附近建屋定居,慢慢人气聚升,成了一个数百人的居民点,就是今天蠡墅镇上的“旗杆里”。

蠡墅新街弄的由来

蠡墅镇上塘街东段有一条南北向的弄堂名叫新街弄,是蠡墅镇通向苏州城的唯一出入口。原本,蠡墅镇通达苏州城的出入口在蠡墅桥北堍一条街弄,称北弄,亦称老街弄。蠡墅镇出入口的变更还有一段故事呢。

清朝康煕年间,蠡墅出了位张“传逻”(官职),张传逻倒是个善良的好人,只是久在外地,疏于对儿子的管教。他的儿子背着父亲,狐假虎威,在蠡墅桥北堍建造了一座逍遥楼,将通达苏州城的出入口堵住。百姓有事去苏州城,须绕道镇西石湖东岸,路远不说,还加难以行走。全镇百姓虽愤慨万分,但畏惧张家的权势,大家都敢怒而不敢言。逍遥楼建造得十分豪华,两侧耸立风火墙,四周古式点水围墙,门楼悬挂宫灯,门口摆放一对镇宅青石狮子,楼房梁柱雕花,四面窗户敞亮,确为蠡墅人难得一见的官家宅第。

一天,正当张家少爷在逍遥楼寻欢作乐时,突然闯进一位年近花甲,身穿青布长衫,面戴纱布网镜、患有眼疾的老者,手拄着拐杖,单身入室,用拐杖将逍遥楼门楼悬挂的官灯、厅堂内富丽堂皇的摆设乒乒乓乓打个粉碎。护院家丁正想上前阻止,见是蠡墅镇南彭泾村上的谢阿金,个个吓得像丧家之犬,东躲西藏。

原来,谢阿金是位见义勇为的乡间豪杰。年轻时,经常在蠡墅镇一带惩恶除暴、扶正安良,威震四方,受到当地百姓的尊敬,人人都尊称他谢公公。谢公公棒打厅堂之后,张家少爷虽然怨气难消,却不敢公开报复。于是他暗中买通苏州城一位姓邱的恶讼师,帮助去吴县衙门状告谢阿金,想借官府来制服谢公公。官府既不敢得罪张家少爷,又怕治罪谢公公触犯众怒,案子久拖未决。

一天,谢公公要乘夜航船去苏州城里治眼疾。邱讼师闻知后,与张家少爷鬼商量一番,向张家要了条棉被,与谢公公一起乘船去苏州,设计制服谢公公。上船后,邱讼师大模大样地在谢公公对面卧舱木板上盘脚一坐,装模作样地与谢公公谈家常。人夜,邱讼师展被而睡,且邀谢公公合被。谢公公虽有眼疾,但在交谈中已知此人心术不正,怀有鬼胎,料知邀请合被必有图谋,便将计就计,一口应允。邱讼师心存恶意,骗得谢公公合被而睡,心里暗喜,以为对方已入毂中,一歇歇辰光就鼾声响起进人梦乡。

清晨,航船已至苏州阊门码头。邱讼师假装有事先上得岸去。谢公公在邱讼师的棉被四角摸了一摸,便将被头叠好,捆成铺盖,往航船的舱板上一放,也拾步上岸。邱讼师窜上前一拦,一把揪住谢公公前襟,大呼捉偷被之贼。船客们不明真相,亦上前帮邱讼师将谢公公揪至吴县衙门。

知县听得百姓捉得贼人,当即升堂,询问事由。邱讼师恶人先告状,诉说自己见谢公公有眼疾,主动邀其合被,而谢却乘邱不在船上之时,偷取棉被,意欲逃遁,被其发现,当场抓获。知县听罢大声训斥谢公公:“偷取他人财物,行为实是不端。”谢公公听后立即高声叫冤,当堂申辩说:“此被实乃我家之物。昨晚我见他夜乘航船,未带被头,寒夜难熬,好心邀他与我合被同睡,谁知他恩将仇报,竟把租田当自产,反咬我偷取他的棉被。”知县听得双方说得均有理,只得要求双方当堂举证。邱讼师说:“棉被是我从张“传逻”公子家借取,可请张家少爷作证。"谢公公随即说道:“知县大老爷不必传讯张家少爷,因为此被是我新婚用被,家母在棉被四角均缝入一枚太平铜钿,以求我和全家四季太平。如若不信,恳请当堂验证。”衙役奉令,当堂从棉被四角取出四枚铜钿呈与知县。知县见谢公公举证有据,当堂质骂邱讼师心怀不轨,诬告好人,命衙役将邱讼师痛打二十大板,逐出公堂。邱讼师忍气吞声灰溜溜逃回自已家中。谢公公见知县不畏权势,是个清官,一面赞誉知县是包青天再世,百姓的父母官,一面掏出早已准备好的状告张家少爷依仗权势霸占官路的联名诉状呈与知县。知县阅完诉状,虽然为了自已前途不可得罪张家,但为平民愤、维护官誉,心中虽有难言之处,仍来了一个楼厅改作佛殿的一面打墙二面光的折中判决。自此,逍遥楼为张家佛殿,殿中供奉玉帝像一尊,取名玉帝堂。同时知县作主在蠡墅桥北堍向东三十丈处另辟一条街弄,称之为新街弄。这就是蠡墅新街弄的由来。

苏耽橘井

相传

西汉文帝时期,便曾发生过一场瘟疫

当时人们症状大多是恶寒发热,胸膈痞满

而在湖南郴州有位苏耽神医,

为人乐善好施,擅养生之术

常常医治些穷苦病人却不收报酬

颇受当地人尊敬,人称“苏仙翁”

而有一次苏耽因事需外出

要三年后方能归家

可临走之时

却对家中母亲进行叮嘱

“明年天下将会发生异常大瘟疫,

届时会有许多人来求诊

若症状是恶寒发热、胸膈痞满

便取院中井水一升,橘叶一片

让患者拿回煎汤饮服,不久便可痊愈”

而后果如苏耽所言

瘟疫大行

甚有人不远千里而至

一求井水橘叶之方

而后痊愈

此后百姓为纪念苏耽

便流传下“苏耽橘井”的佳话